自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大唐帝国以来,唐帝国就一直保持着活力不断发展壮大。至李世民执政时期,唐帝国更是加快了发展的速度,并通过一系列的对外征服战争使唐帝国的版图空前庞大。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周边的邻国纷纷向唐皇称臣,成为唐帝国的藩属国,每年进贡的贡品多到不可计数,万邦来朝的场面震撼人心。
唐高祖李渊
但这一些都在唐玄宗一朝发生了根本改变。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举兵叛变,以"清君侧"的名义向帝国首都长安发起进攻,意图颠覆唐玄宗对于帝国的统治。但唐玄宗迟迟不肯相信安禄山反叛一事,故而错过了最佳平叛时间。随着各地城池的相继沦陷,唐玄宗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此时的中央军已经完全腐化,完全不能够与叛军相抗。
为了维持封建统治,唐玄宗选择加大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并号召天下兵马进京勤王。在经过一系列的运转后,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但安史之乱却给唐帝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不仅扭转了唐帝国的盛世局面,还加速了唐帝国的灭亡。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地方藩镇的权力日益增强,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再次减弱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并没有及时作出应对措施,直接导致了叛军以较快速度将战火烧到了帝国内部更多的区域。在安禄山举起叛乱大旗之前,唐玄宗对他无比信任,不仅将帝国境内最为精锐的部队交付给安禄山统领,还让安禄山兼领三镇的节度使,这无疑是给了安禄山一片滋生反叛之心的土壤,安禄山的野心也随着权势的增加而扩大。
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掌控的区域有多么庞大。结合唐帝国的疆域图可以看出,安禄山所掌控的三镇都邻近北方边境地区,多年不曾卸甲,战斗力也远超驻扎内地的各路军马,所以战斗力也远远强于唐廷直属中央军。
安史之乱发生时各地藩镇割据形势图
在叛乱发生后,唐廷派出的各路平叛军队大多数都遭遇了惨败,并没有能够成功阻止叛军前进的脚步。在这种情况下,唐皇不得不再次下放权力,利用各地节度使的兵马前往平叛。然而在此之前,节度使就已经拥有了巨大的权力。《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中曾经指出:
"节度使的权力就是总掌地方军旅,得以军事专赏专*。但是,这只是节度使开始设置 时的权力,到玄宗开元以后,节度使又掌握了地方的政权和财权,而且又都兼任驻在州的刺史。所以,总起来说,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事实上是恢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督与总管的权力,而就某些方面来说,节度使的权力甚至还超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督与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