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形势图
北方百姓在南迁的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在抵达江南一带后为了谋求生计被迫依附于当地地主或世家大族,成为了佃农。这样就促使唐帝国境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比较剧烈的变化,佃农数量的增加也给唐帝国在征收税收和征发徭役时带来了很大阻力。
但需要承认的是,北方百姓的南迁也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传播。随着北方百姓逐渐在南方定居,北方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科技制造技术也被南方百姓所习得,南方的经济也因此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埋下了伏笔。
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进入南方
兵力的集中调动导致边防空虚,帝国版图渐渐缩小上文已经提到,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才逐渐意识到中央军已经不堪重用,无法与叛军相对抗。虽然唐廷命各地节度使率兵勤王,但也并不是所有节度使手中的将士都为精锐之师。
这一时期的唐军精锐主要集中在驻守边关的节度使手中,而内地节度使所掌控的军队因常年不经战事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战斗力。为了尽快平定安史之乱,朝堂上逐渐出现了主张逐渐调拨镇守在边关的部队进入内地,以此拱卫中央的声音。《旧唐书·列传·杜鸿渐》中曾经记载过相关内容:
"鸿渐知肃宗发平凉,于北界白草顿迎谒,因劳诸使及兵士, 进言曰:'朔方天下劲兵,灵州用武之处。今回纥请和,吐蕃内附,天下郡邑,人 皆坚守,以待制命。其中虽为贼所据,亦望不日收复,殿下整理军戎,长驱一举, 则逆胡不足灭也。'肃宗然之。及至灵武,鸿渐与裴冕等劝即皇帝位,以归中外之望,五上表,乃从。"
唐肃宗李亨像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唯有同样身处边关的朔方军才能够与叛军一战。二者都拥有着较为相近的战斗力和战斗经验,这也是唐廷最大的希望。为了增大胜算,唐廷又调拨其他驻守边关的节度使率兵前往平叛,但这却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笔者看来,唐廷选择调拨边关节度使的军队,恰恰证明了局势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唐初时期,封建统治者虽然不断对外发动征服战争,但都没有将彻底征服周边的少数民族。随着唐帝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周边的少数民族也逐渐恢复了元气。只是因边关仍然驻守着大量唐军精锐,所以一直都没有对唐帝国本土构成威胁。
但此次唐廷将边防精锐尽数调入内地进行平叛任务,直接导致边防力量的空虚。西域和河陇地区因吐蕃的内侵而相继沦陷,曾经的藩属国南诏国也趁乱起兵,进犯帝国南部。虽然南诏国在进犯唐帝国的同时还表示自己是受吐蕃胁迫,但却并没有因此减缓进军的步伐,这也仅仅是南诏国担心未来遭到唐帝国的复仇而编造出的谎言而已。
唐帝国藩属国南诏国的疆域图
结语
安史之乱无疑是唐朝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战争之所以会爆发,绝不仅仅是因为安禄山及史思明心生反意,想要自己做皇帝那么简单,而是潜藏在唐帝国繁荣表象下的矛盾集中爆发的体现。
引发安史之乱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唐玄宗不顾内外势力的均衡,只因个人喜好便将帝国内部的军政大权交付给了节度使安禄山,导致安禄山在自己的驻地内日益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唐廷也没有尽快组建战斗力强劲的中央军,在面对已经腐化至极点的旧军时竟然无动于衷,最终导致面对叛军毫无抵抗之力的不利局面。
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唐廷在意识到中央军不堪重用后果断决定调拨边关节度使的军队参与平叛,这一举动确实为将来平定安史之乱提供了重要基础,但也因此丧失了边关大片土地。即便后来唐廷收复了诸多旧土,但当地的百姓的生命安全都遭到了严重的威胁,经济基础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参考文献:
1.《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高凤林著
2.《安史之乱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日新著
3.《旧唐书·列传·杜鸿渐》
文章内容来自清论历史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