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
在笔者看来,节度使拥兵自重局面的形成是无法避免的。在李世民执政时期,唐军的战斗力要远胜于北方游牧民族,故而频繁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并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效果。但连年攻伐必然会给国家经济和财政带来沉重负担。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在战争状态下持续良久。所以在唐代中期,封建统治者逐渐放弃了对外全面进攻的政策,在保留主动进攻的条件下转为适当防守。为了避免境外游牧民族势力对帝国边境的袭扰,唐廷在边关地区设立了诸多节度使,总揽地方军政大权以卫戍地方。
事实上,唐代的节度使和曹魏时期的都督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节度使和都督一样,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在中央朝廷的严格监控之下,并不是刻意肆意妄为的。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可以压制地方的军事实力,避免未来有一天对朝廷造成威胁。但这样做的基础必须是要拥有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中央军,才能够保证地方无法威胁到唐廷的地位。很可惜,唐玄宗并没有一支这样的军队。
曹魏都督诸葛诞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皇不得不解除对于地方节度使的诸多限制,允许他们尽可能的多多募兵,并抓紧对新兵的训练。但在安史之乱解除后,唐廷便面临着曾经下放的权力难以收回的局面。
诸多节度使在战乱时期飞速发展自身的实力,以至于在战争结束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这让唐廷无处下手并削弱地方藩镇的力量。逐渐,地方藩镇开始向唐廷索取更多的权力,唐廷也碍于地方强大的军事实力不得不再次下放权力,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唐末时期的藩镇势力越来越强大。
藩镇割据图
唐帝国境内的经济基础被破坏,经济出现了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现象战争无疑会给经济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当战火引燃时,无论多么强大的经济基础都会面临着崩溃和毁灭。在唐中后期以前,黄河以北的地区一直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唐廷也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将最好的资源优先给了北方。
玄宗朝时期的唐帝国疆域图
安史之乱发生后,黄河一带的经济基础遭到了严重摧残,许多百姓为了躲避战火选择举家南迁。《安史之乱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一文中曾经提到:
"北方,尤其是山东,也就是黄淮海平原,自秦汉以 来一直是以关中为首都的帝国的粮仓。这也是隋唐王 朝之所以能够完成统一的基础之所在。虽然遭受秦汉 之际、两汉之际、东汉末年和隋末的大乱而元气大伤,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至少可以恢复原来 的繁荣。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玄宗年间。当时长安所 需要的粮食,大部分取自该地。江南经济虽然由于六 朝时北方人民南迁而有持续发展,但还没有达到或超 过黄河流域的水平。比较天宝八年的仓储,北方各地 的粮食超过南方各地储量一倍以上,以此可窥全豹。"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北方已经不再是宜居区,固执地留在旧土只会增加危及自身安全的风险。加上北方的粮草也大多被叛军所征收,土地也因军队的行军而无法进行秋收,所以才促使北方百姓逐渐大批量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