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胡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胡狱的本质是朱元璋为了加强独裁而精心策划的一场惨案,牵涉的人达到了3万多人,朝廷重要官员几乎都受到了打击。胡狱是中国古代帝王*功臣的最典型例子,可以说算是臭名昭著的事件了,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东汉的党锢之祸。经过胡狱之后,宰相制度被废除,中国的专制走向了顶峰。
一,宰相制度:朱元璋的眼中钉宰相制度,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夏商周时期,中央就设置有相、太宰等职位,也就和后来的宰相是类似的,主要职责在于辅佐君主。在不同的时期,宰相的官职和名称也各不相同。如秦朝为丞相、汉朝为尚书、唐朝的中书、门下、尚书长官并为宰相,宋朝为平章政事,元朝又重设丞相。
相权的变化
宰相制度的存在对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是十分有利的。宰相可以独立地处理政务,为皇帝减少了许多压力;宰相可以为皇帝提供了许多合理的意见,减少政策的失误;宰相还可以在皇帝年幼的时候保障国家的正常运行。三省六部制形成之后,中国的宰相制度走向了成熟,三省长官分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如门下省的长官可以驳回中书省的决策,而皇帝发号命令也必须要经过中书省,也就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然而在朱元璋看来,宰相却是一个极为可恶的东西,甚至将许多朝代的灭亡都归结为宰相。他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而朱元璋之所以十分憎恨丞相,和元朝的教训是有关的。元朝并三省为一省,在中央设置了中书省总览政务,其长官为丞相。机构的合并必然导致相权的扩大,于是在元朝就出现了宰相弄权十分严重的现象。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二,胡惟庸案:对淮西集团的铲除而在开国之初,明朝内部就开始出现了结党营私的现象。最初,朝中文臣集团以宋濂、刘基和李善长为首,三人情况各不相同。宋濂为人低调,行事谨慎,所以在政坛上也几乎没有政敌和党羽。刘基为人较为高调,因而容易陷入政治漩涡;李善长善于协调文武大臣的关系,因而人脉深厚,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高居左丞相之位,又贵为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后来又排挤了刘基,成为百官中地位最显赫的人。围绕在李善长周围的是淮西官僚集团,他们大多数都身居高位。开国之初,朱元璋封6人为公,28人为侯,其中公爵的6人均为淮西集团的人物,其中就包括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邓愈、冯胜、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