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来到牧野,战前庄严誓师,宣读纣王四大罪状,其中一条是“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大意是纣王不用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甲骨文也显示纣王重用多个“小臣”。
我们都知道,陈胜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示了先秦时代一个残酷现实,即阶层严重固化,血统大于能力,出身大于努力。周武王认为纣王重用“小臣”罪大恶极,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极为荒唐,却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
让人费解的是,周文王任用姜子牙的问题上,却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悖。根据史*载,虽然姜子牙祖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但他这一支早已沦为平民,而到他出生时更是败落。按照当时“王侯将相皆有种”的现实,以及姜子牙的血统与身份,他一辈子只能是低级官员。然而,周文王第一次遇见姜子牙,一番交谈之后立即称他为“太公望”,尊为“太师”,从一个被妻子抛弃的平民老头转眼成为一国太师,古今历史上独一无二。
那么,周文王为何无视姜子牙的平民身份,难道真是因为周文王唯才是举,于是打破了当时的阶层固化枷锁而重用姜子牙?其实,关于姜子牙的真实身份,甲骨文给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解释,史书可能编造了一个谎言。
姜子牙的基本身份:甲骨文“姜”字揭开谜团相传姜姓历史悠久,炎帝生于姜水之畔故而姓姜,但甲骨文却显示,姜姓是商朝晚期才正式出现的,炎帝姓姜的说法,应该是后人的附会之作。
甲骨文中的姜字(下图),字形犹如头戴羊角的女人,即上羊下女结构,学者赵诚判断“像女子头上有羊角之形,指从羌族俘虏来的女俘”。
尤为重要的是,在甲骨文卜辞中,无论姜字还是羌字的用法,起初没有用作姓氏或族称,只是用于区分羌人性别,“姜”是女羌人,“羌”是男羌人,后来“羌”才演变为族称,“姜”演变为姓氏。
由此可见,大约在商朝晚期时,羌人开始使用姜姓,而姜子牙姓姜,自然也就是羌人。
羌人与周人的关系:周太王时双方已有联姻了解了“姜”与羌人的关系,以及姜姓的来历,再回顾周太王的历史时,就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
由于受到狄戎入侵,周太王(古公亶父)迁徙到了岐山周原,但落户周原之后不久,周人部落便逐渐强大,到季历时甚至“讨伐西落鬼戎,俘虏了十二个翟王”,成为西部第一诸侯。那么,一个逃难的部落,为何短短几十年就成为西部第一诸侯?其实,这与羌人支持有关。
甲骨文卜辞显示,商朝羌人活动范围很广,大致在如今的甘肃大部、陕西西部、山西西南部等,是商朝“四邦方”之一,著名族群有“北羌”、“马羌”等。可见,商朝羌人实力很强,活动范围很广,甚至已经接近商朝核心统治区,但并未形成统一政权。
周太王的妻子叫“太姜”,关于她的来历史书没有记载,但通过姜字与姜姓来源可知,太姜是羌人。也就是说,周太王与某一支羌人联姻了,在这些羌人的支持下,周部落才能迅速壮大。
太姜是羌人,姜子牙也是羌人,那么姜子牙投奔周文王或周文王重用姜子牙,无疑与他的羌人身份,以及之前的周羌联姻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