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的考古发现显示,殷墟末期,即帝乙、帝辛(纣王)时期出土的祭祀卜辞大幅减少,相应的殷墟末期的人殉数量也远不及武丁等商王在位时期,这固然是一种社会进步,但也印证了周武王指责纣王不祭祀祖先的确有所依据,不是凭空捏造。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上文中的疑问,周武王作《牧誓》的目的是给自己“臣弑君”披上合法外衣,换言之,指责纣王不祭祖,在当时无论是商人还是周人眼中,必然有着普遍的认同,不至于发出“纣王祭不祭祖,关你个外人什么事”的质疑。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周人也好,还是反对纣王的其他诸侯方国也罢,对“纣王不祭祀祖先,所以我们有理由发兵问罪”这件事认为很合理呢?
陕西周原甲骨卜辞的考古出土,揭开了一段隐匿的历史。1977年7月,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6片有字甲骨,此后的近40年时间里,凤雏村、周公庙、扶风齐家村等地先后发现了刻字甲骨299片,虽然在规模上与殷墟甲骨不可同日而语,但因出土于周人根据地,还是为我们透露了不少关键信息。
编号H11:1和H11:112甲骨上分别有这样一段信息:“癸巳,彝文武帝乙宗,贞:王其刀阝祭成唐……”“彝文武丁,贞:王翌日乙酉其求□爯中,作武丁豊□□王〔受有祐〕”。
成唐,也就是商朝开国始祖商汤,这两片甲骨看起来是君王在祭奠先祖成汤、武丁和帝乙的,以祈求庇佑。按照殷商的祭祀礼仪,只有帝乙的儿子帝辛(纣王)才有资格祭奠这些先祖,莫非是纣王在周国举行了一场祭祖仪式?
这一猜测很快被推翻。
凤雏村同一地点发现的其它甲骨卜辞中出现了“衣王田至于帛,王唯田”(H11:3)“唯衣微子来降”(H31:2)以及“商王”“衣王”“克衣”(H11:3/4/26)等内容。
“衣”通“殷”,衣王也就是指代商王,“微子来降”指的是武王伐纣前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秘密与周结盟的事。这种语气口吻,显然绝非商朝的占卜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