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先对付的是外戚势力,任用主父偃、公孙弘、张汤等众多非外戚或是出身卑微的人为重臣,拜公孙弘为丞相,应主父偃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推行儒学。
又任张汤为御史大夫,提升大夫的地位,用以取代丞相的作用,改革丞相制度。
如此一来,在推行儒学的过程中,汉武帝收获了人才,使得外戚势力被极大削弱,就连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作用都大幅度减弱。
光推行儒学还不够,汉武帝“儒法同用”,以法颁布“推恩令”,使得诸侯国在被后代继承时越分越小,对皇权的威胁随之削弱,汉武帝再抓住机会剥夺部分诸侯的爵位。
一番操作之下,皇权大为巩固,国家大权被牢牢掌握在中央朝廷手中。
“农为民之本,民为国之本。”
为使汉朝更加强盛,汉武帝重视农业,掀起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兴修水利的高潮,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都是在他的命令下完成的。
关东粮食运输到关中时不方便,汉武帝接受臣子建议,“引渭穿渠”,花费三年时间修建三百里漕渠,提升运输粮食的效率。
黄河一带时常闹水灾,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面对让河水决口的瓠子口,汉武帝命令将军士兵全都扛着木头去作业,终于堵住决口。
为防不测,汉武帝又下令修建两条渠道给黄河分洪,至此再无水灾发生。
保证好农业生产的条件,汉武帝还不满意,命人钻研、改革农耕技术,提高生产力。
除了对农业上心,汉武帝在其他方面亦有改革。
如改革钱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酒官营,加强朝廷收入,保证武器优势;设立学校,培养人才……
为招揽到更多的人才,刘彻发展察举制,令地方“举孝廉”,允许地方推荐人才,董仲舒、东方朔,公孙弘等人便是因此而被汉武帝重用。
通过种种改革,汉朝的皇权得以巩固,国家变得比以前更强盛。
经过“文景之治”,汉朝已经相当富裕,为何汉武帝还要这般费力巩固朝廷,发展生产,扩充财政呢?
因为汉武帝心中有一副巨大的构想宏图,他的目标,是要实现连汉高祖刘邦都没能完成的“大一统”。
强汉之名,始于刘彻或许有人不解,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不是实现“大一统”了吗?如今汉武帝要实现“大一统”的说法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