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对中国人来说,这从来不是一句空谈。至少从1300多年前开始,我们就清楚,该如何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
它是一个公正的制度,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爬升到帝国最荣耀、最有权力的职位上。
经过这种制度的长期训练,中国人心中已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政府应掌握在最能胜任管治工作的人的手中;
政府官员并非天生就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而应通过……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来选任。
古代的状元考卷
这是胡适先生对于科举制的评价。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科举考试是当年最牵动社会关注、最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一项制度。
时至今日,科举制已被确定无误,就是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源头,也被誉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然而在百年前,它却与“淫祠”、“缠足”、“发辫”等旧俗并列,猝然而被废除。
但神转折的是,1905年清廷废科举,到1910年,当年维新变法的旗手梁启超,又公开为科举制平反,高呼道:
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
其后,孙中山、钱穆先生等人,也对其推崇备至。
那么,科举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制度,科举考试又是什么样的流程?它到底是社会进步的阶梯,还是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呢?
02 程序复杂的“三级跳”其实把古代科举制说成是“高考”,还不太精确,严格来讲,它算是中考 高考 公务员考试的一个混合体,而且毫不夸张地说,是一套既完备又高效的人才选拔系统。
以科举制度发展最成熟的阶段:明清时期为例,这套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三级跳”:童试、乡试、会试,共三个层级。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三级跳”
每个层级的考核录取者,依次是:秀才、举人、进士,约略来说,就相当于今天的高中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博士毕业生。
再说得功利一点,考中秀才,就算是有了国家干部身份,做了举人,就可以正儿八经被人称为“老爷”了,而有了进士出身,一般情况下,就是编制内的公务员了,而且层级往往还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