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里封闭的号房
会试安排在乡试的下一年,也就是转过年来的春天,因此又被称为“春闱”。这场终极PK,又分为会试、复试、殿试三场。其中会试是决定录取的关键,后面两场只是确定排名。不过殿试因为是皇帝亲自主持,所以名气最大也最受重视。
殿试场景模拟
殿试过后,会产生本届科考的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考生获得“进士”称号,此后即为“天子门生”,荣耀非常。这圣贤书,从此就念到头了,放今天说,中了进士,大概就算博士毕业了。
而对官府来说,这“高考阅卷”的重任,却从来也不轻松……
04 “高考阅卷”现在开场科举考试的阅卷,其正规和严格,绝不亚于今天的“高考”和“国考”。整个评阅流程,分两大块,简单来说就是外场与内场。
外场的流程分为四步,分别是:受卷、弥封、誊录、对读。
收卷之后,先由受卷官整理,将违禁考生予以公示,将符合标准的试卷,标注字数后交给弥封官。因为古代科举对于答题字数是有严格要求的,字数不合规就是废卷,因此清点字数是必备环节。
弥封官的工作是对试卷进行加密处理,也就是将考生姓名贴纸糊盖,然后在卷面上打一个红印戳,称为“红号”。这就是此后流程中,考生唯一的身份识别标志。为防止作弊,下印戳前必须先打乱次序,加印后交给誊录官。
严格的科举考试阅卷流程
眷录官的任务,是誊写试卷,以防阅卷人根据笔迹识别考生。誉录卷一律为朱色笔,同批次所用的卷纸也必须一致,抄录必须是复写,不得有任何删改,否则严惩。为慎之又慎,防止纰漏,誊录官抄完后要交给对读官审核。
对读官是誊录官的双保险,负责对照审核考生的墨卷和誉录的朱卷,一旦查出错误,则用赭黄颜色笔改正,如此颜色分明、万无一失。
以上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皆称外收掌官。外场完工后,原始考卷封存,誊卷便交付内场。
和今天的高考阅卷相同,内场工作人员是全封闭评阅,这便是始创于北宋的“封院制”。主考官拿到誊卷,通过抽签的方式分配阅卷人,阅卷人在各个封闭的房间进行评阅,称为“房官”。
高考阅卷现场
为保证考生利益,评卷结束后,主考官必须对各房的落榜卷进行复核,看到有遗漏的好文章,要酌情补录,有点像现在网络选秀的“复活赛”,对最终未能中第的文章,房官或主考官都必须写出明确的评语。
以上流程,是以清朝时候的情况简述的,但其实早在北宋,像糊名、誊录、殿试等制度,就已经成型了。从程序上看,不敢说绝对,但已经将考场舞弊和评阅不公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这样一套制度,又为什么会被非议,被废止呢?
05 是非功过其实不止是科举制,当年国门被枪炮轰开,中华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时间,别说科举制了,一切文化传统似乎都成了进步的桎梏,甚至连汉字、中医,都险些被废除。总而言之就是,因为积贫积弱,那么我们怎么做都是错。这种思想直到今天,还有不少草蛇灰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