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总结一个国家强盛的原因,不可能只有一个,而是千千万万个,比如统治阶级一个看似微小的决策,很可能就会造成蝴蝶效应,从而在若干年后自吞其果。
比如唐玄宗当年提携的安禄山,从大唐普通百姓的角度,很难想象一个文化层度不高,甚至没打过几年仗的外族人,竟然能在短短的几年之后主宰整个大唐的国运,甚至将偌大的唐朝引导向毁灭的境地。
那么因此我们就能说,唐朝的安史之变,是因为唐玄宗一个人的决策失误,才导致发生的吗?
显然是不能的。
我们不能忽视安禄山的个人努力与成长,以及唐朝内外的政治环境与军事条件,种种复杂因素相结合,才最终造就出安禄山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比如他可能代表着大唐当年最基层的塞外军官,又比如安禄山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选择,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唐朝内部政治环境,遇到杨国忠的刁难怎么办?遇到唐玄宗的怀疑怎么办?每一次遇到的这些困难,哪怕有一步安禄山选错了,其后果也将是万劫不复,那么如果安禄山选择出错,提前完蛋,“安史之变”就不会发生了吗?
依我看,未必,即使没有“安史之变”,结合当年大唐逐渐衰退以及唐玄宗年老怠政等多方面因素,大唐很大几率还会出现“李史之变”,“王史之变”,或者各种形式的内乱,而“安史之变”也只不过是在这种复杂环境下,由于内部与外部压力的积攒,所爆发出的一个点。
就相当于定时炸弹,导火索早已点燃,之所以没炸,只是没到时间。
所以,当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尤其是站在上帝角度看待历史,不要想的那么绝对,更不要忽略在主要原因之外的客观因素,否则就算思考的再全面,那也只是主观的看法。
那么今天,我想围绕“气候变化”这一点,再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承认气候变化影响了大唐国运的走势,但并不是主因。
其次,气候变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影响其实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巨大。
原因有三:
第一,国策。众所周知,唐初大力推行“租庸调制”,即唐朝时所施行的赋税制度。
该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为官府服役为主。
这种建立在“均田制”上的赋税制度,十分灵活且具备人性化。
比如日常情况下,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栗二石,被称为“租”。
《旧唐书·卷四十六·志二十八》食货上:武德七年,始定律令……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而如果遇到干旱或洪涝灾害,经核实后,每户所种植农作物如果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则可直接免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