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如果某户人家某一年种了很多粮食,不料遇到洪水,导致自家的农田被淹,即使奋力抢救,最终还是失去了一多半的粮食,那么经过官府核实,这家人就可获得免税的补偿。
《旧唐书·卷四十六·志二十八》食货上:凡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已上免调,损七已上课役俱免。
同理,如果国家需要打仗,每户中征调的“一丁”,就是一位成年男性,如果服役的总天数超过二十天,并在此基础上多服役二十五天,便可“免调”,也就是免去“绢、绵、布、麻”等布品的“赋税”。
倘若在此基础上,此丁再多服役三十天,那么则租调全免。
就相当于是,你来为国家当兵,国家免你全部的“租调”之税。
《旧唐书·卷四十六·志二十八》食货上: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如此灵活且人性化的赋税政策,自然很是得民心,再加上前文咱们说到的气候温和,老百姓种地也勤快,外部条件与内部因素相辅相成,最终促使大唐初期的粮食实现增产。
当然我所说的“租庸调”这类国策,也只是促进大唐迈向繁荣的一种因素,类似的因素还有很多。
第二,科技。这一点,相信了解古代历史的朋友都清楚,中原文明的科技水平,对比塞外游牧民族的科技水平,其实是处于碾压的水平,我并非夸大,而是从尽可能客观的角度去比较,比如畜牧养马、冶金制造、兵器装备、工业品的制造工艺水平等各个方面,中原文明一直处于较为先进的地步。
而经过隋末天下大乱,从战争中重新统一的唐朝,将之前王朝留下的工业基础与各类资源重新整合,分配,并逐渐完善,再依托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农业进步,粮食增产等各种基础条件,很快就拉开了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差距,并通过不断进步的科技力量,强化了己方的军事与各方面实力,进一步将繁荣的盛世推上了巅峰。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当年大唐征战漠北所用的“陌刀”,虽然很多文章说的陌刀制作成本很吓人,比如整个大唐熔了无数精铁,最终只不过造了三百把云云,其实并没有这么夸张,反而陌刀在盛唐时,一度成为大唐步兵克制骑兵所用的常规武器,而由于陌刀砍*骑兵的效果极佳,乃至一直兴传到晚唐时期。
但正是这么一把陌刀,如果没有十分厚实的工业基础与冶炼工艺,也是很难锻造,而足够的科技水平,则为大唐提供了武器装备上的革新,有了更为强力的武器装备,军队的作战实力也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