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桥之盟后,在武力上抢不到便宜、从和亲上获得小利的颉利可汗,从此愈发志得意满。作为游牧民族,突厥人在制度上本就落后于中原,为了便于管理,他专信汉人赵德言,对其委以重任;后者则作威作福,政令繁苛,突厥人怨声载道。
巧的是,在中原面临各种自然灾害时,草原也遭遇了大雪灾,史称“平地数尺”,大量牛羊马死亡,突厥百姓同样迎来了大饥荒。但与李世民勤俭治国、竭力赈灾不同,颉利可汗仍旧骄奢、横征暴敛,导致治下的各部落人心涣散,原本依附于突厥的敕勒诸部,如薛延陀、回纥等纷纷自立门户,并与突厥多次爆发冲突。
得知突厥日渐削弱,但李世民仍未动手:“新与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灾,不仁;乘人之危以取胜,不武。”决定待其背信弃义时,再行征讨。
公元628年,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翻脸,突厥空前内乱;同时,原北方军阀梁师都依附于突厥人,一直占据朔方与唐军抗衡。这一年,李世民派遣柴绍、薛万均击败突厥,进围朔方,并最终收复了这一地区。
其后,困顿的突厥人再次入侵,而大唐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公元629年秋,李世民以突厥人包庇梁师都、兴兵入寇为由,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协调张公瑾、李世勣、柴绍、薛万彻、李道宗等一众名臣,各军分道出击,誓要将这个北方的巨大隐患一举击灭。
接下来,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公元630年的春天,各军密切协同、布下天罗地网后,李靖一剑封喉,将曾经不可一世的东突厥灭国。这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千百年对抗史上,首次取得如此酣畅淋漓的胜利。从这一刻开始,直至安史之乱前,主动出击、将外敌消灭在萌芽之中,就成了大唐的对外一贯国策;封建历史上,最尚武、铁血,文治武功全面辉煌的大唐盛世随之诞生;中华文明从未得到如此安全的保障,并得以向周边强势扩张。
而这一切,与当初大唐君臣在渭水之畔的审时度势、能进能退密不可分。穷兵黩武不是能耐,韬光养晦才是智慧;任何的雄才大略,都要建立在百姓安定、政治和谐之上。未经冬日凛寒,何来春和景明?忍得了外敌的轻视,才能迎来伟大的振兴。以史为镜,时至今日,我们的祖先在贞观初期的奋进史,仍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