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04-17 03:12:46

▲废弃后的虞坂青石槽下段 作者摄

盐夫所称的“三迭浪”、“猴儿牙茬骨”等难走路面也主要分布在这一段。现在,我们还可以清楚看到虞坂古盐道在不同时期开凿时所留下的痕迹,以及当年盐车行走车轮碾磨形成的槽痕。

难怪元代诗人元好问当年过“虞坂”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虞坂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蹟深一尺,当时骐骥知奈何?千古英雄泪横臆!”。

从“小鬼额头”下100米至山底多为泥土路段,虽坡度较缓,但仍盘曲迂回,路途艰险,且没有像”青石槽”路段外侧一样的护堰。虞坂“青石槽”中段,原设有关卡,在山峰之间砖砌一洞,俨似门户。关门阳面上额石刻“古锁阳关”。

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21)

▲虞板古盐道”锁阳关“南门入口

两边对联曰:“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亭亭罗保障北护虞州”。关门阴面右下立石:“虞晋分野,平安通衢”,署“大明洪武四年(1371)六月河东卫戍使重建”。说明当年由虞国人最先开凿、最先践行的虞北通道——虞坂盐道,在晋“假虞伐虢”之前,虞国已在此设关。关里关外均由虞军把守。

所谓“虞晋分野、平安通衢”,只是后世立石人对晋“假虞伐虢”之前虞晋分野的假托。并不像“报告”所云:绝对是“关北属晋,关南属虞”。说明此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晋军有可能推进到关北任何地段,直至虞坂,但非经虞国同意,难过此关,这就是“虞晋分野,平安通衢”,在此的真正含义。

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22)

▲虞版古盐道“锁阳关北门入口路段

“报告”把此段路程南端延伸至古虞城,说成是“狭义的虞坂”。并引《穆天子传》“戊子,至于盬(盐池),己丑,天子南登于薄山、颠軨之隥。乃宿于虞。”为证。

众所周知:《穆天子传》是一部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作为学术考证,不足为凭。况即便以此为据,并不能说明虞坂也包括颠軨。

假若当时周穆王真的南登于薄山、颠軨之隥,也完全有可能在领略了颠軨风光之后,而“乃宿于虞”。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版《解州全志·平陆县·古蹟》所附“虞阪图”描绘的内容,恰恰与笔者实地踏查的结果相吻合。

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23)

▲乾隆版《平陆县志》上的“虞坂图”

此图以瞬间特写手法,描绘出:虞坂自上而下,山势险峻、坡道盘曲,盐道上驴驮马载,车马喧嚣之景象。

图上绘盐夫7人,驮队3支,盐车3辆、驴、马8头。全图构思巧妙、布局合理。看图读画,似脑中过影:运盐的驮队、车辆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正自磨河村南入虞坂,通过“十八盘”、“胶泥洞”、“大石斜”、“小鬼额头”进入“青石槽”,穿过“锁阳关”,抵达卸牛坪。

图的左下方绘有房屋、中下方绘有石桥、桥涵下正潺潺流水,桥面西边绘有一盐夫正牵着一头身驮盐袋的毛驴将要通过桥面,准备上山,桥东头有一个刚刚下山拉着空车的盐夫,恰遇桥头一段缓坡,双手握辕,正用力拽车,此乃盐队经磨河村南之缩写。

图的中心画面:驴、马、车辆、以及驱赶驮队、车马的盐夫忽隐忽现,出没于回峰路转之间。图的左上方,在两座山峰之间,绘有一道“关卡”,“关卡”下为一石砌或砖砌的过洞,洞顶有房屋建筑,俨然“古锁阳关”真实之写照。

由此可见,“虞坂”是专指“虞城”北之中条山北麓的二十里长坂坡而言。

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24)

上一页23456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