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元朝首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然而随着王朝迁移,元大都残留下的痕迹屈指可数,就连元朝皇宫都因为被如今的故宫博物院叠压而无法开展考古工作。
如此一来,我们只有从史料当中翻找,复原出这座大汗之都当年的面貌。
元大都崇天门
幸运的是,元朝时描绘大都人情风貌的作品《析津志》流传到了今天。
明太祖朱元璋拆毁元代宫室之前,主管者也将大都城内的宫殿格局记录了下来,编为《元故宫遗录》。
颇有意思的是,元大都这座蒙古帝国的核心城市,城墙远远不像现代人想象的那么雄浑壮阔。
元大都复原图
因为忽必烈时代,四处征伐几乎从未停歇,为了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节省资金和民力,大都城墙只有西面一角略略包砖,其他地方尽数都是裸露的夯土城墙。
虽然在短时间内避免了过度劳役百姓,但是华北地区每到夏季常会有暴雨。
夯土城墙最怕雨水冲刷,稍有不慎便会发生垮塌的惨剧,之后便是无止境的修修补补。
这时候,王庆瑞向忽必烈献策,如果这时候再用包砖的话无疑于弄巧成拙,不如干脆搞个“苇城”。
苇城,也就是用苇草编成帘幕,从城墙底下一层层堆叠而上,将整个城墙罩住,减少雨水的接触。
元大都城的周长,相当于今天五六十里,要准备将整条城墙包围起来的苇草,并非是随意就能准备好的。
忽必烈画像
于是忽必烈下令,从此之后在大都文明门外建立专门的苇草种植场,此后这里向城墙提供遮蔽的苇草一直持续到元文宗时期。
至于元代的皇宫,因为蒙古人广泛招来各国工匠,所以宫廷中有很多奇巧的机关。
比如“水晶二圆殿”,整座建筑立于水中,周回均用玻璃装饰,日光照射上去五彩斑斓,彷佛在水底龙宫一样。
皇帝的浴室布局也非常神秘,九座房间互相之间的通道交错,如同狡兔三窟一般,令前去毁宫的大明官员们“至迷所出路”。
当在其中注入温泉的时候,位于浴室中央的盘龙嘴中还会缓缓的冒出烟雾,有如人间仙境。
元代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
用于在宫中水面上往来行进的龙舟亦不是凡品,长的可以达到十丈,并且可以由机关自动触发,首尾均能摇动。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有别称“鲁班天子”,宫中龙舟就是他亲自设计。
据说元顺帝还曾经骄傲的说,隋炀帝若是有机会见到他的龙舟,必定羞愧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