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对于低年龄孩子来说,如果不经过思辨和讨论,一本含金量很高的书,可能它的阅读价值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对于小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最大的好处是,让他们能有时间沉浸在一本书、某一个故事里。这些结构良好的文学故事所虚构的世界,能为他们带来有关情感、*、道德、意志方面的体验;而高年级学生,更需要进行专题性的思考,比如对战争与和平、审美与道德、个体与文化体验的讨论。”
但是他也提醒,今天很多学校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老师将一本书扔给学生,自己却并没有去深入阅读;或者布置阅读理解题甚至是写读后感,以此来考察学生是否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太重要了,这是一份真正的礼物,千万不要将整本书阅读当成任务让学生去完成,不要将它变成一种诅咒。”干国祥强调,老师要做的,就是以一个领读者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一本书的情节和主题,这才是最好的引导。
如何上一堂理想的语文课?
无论如何,再好的素养目标,最终都靠课堂来实现。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称得上是一堂理想的语文课?
干国祥认为,每一堂课其实都有高阶目标和低阶目标之分。
- 教生词、朗读、概括段意等和记忆相关的技能,是低阶目标;
- 与理解力、判断力、同理心、洞察力等密切相关的,则是高阶目标。
在一堂理想的语文课上,虽然也需要低阶目标,但是更多的时间应该是在实现高阶目标。怎么实现高阶目标?干国祥的做法是,要抓住文本中最根本性的问题。
举个例子,《斑羚飞渡》是人教社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群猎人追赶一群斑羚,将它们困在了悬崖边上。最后斑羚族群决定牺牲老斑羚,通过搭建“死亡跳板”,来换取年轻斑羚和小斑羚的生命。
这篇动物小说因为是虚构的,曾引起争议。但是干国祥表示,问题不在于虚构与否,而在于教学过程中是灌输式的,还是启发式的。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展现了在面对灾难时,斑羚族群选择牺牲一部分最年老体弱的个体,来保证族群的延续。而在人类社会中,随着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我们的原则是保护弱者。”
在他看来,这篇虚构的动物小说其实也可以是一份很好的课堂思辨材料。前提是要从中挖掘出最值得讨论、最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干国祥在教这篇课文时,会启发孩子去思考——“面对灾难,群体中的个体,应该被牺牲吗?” “既然每个人都不想被牺牲,为什么还会有人甘愿牺牲?”
他认为,这样的探讨,比一味强调“奉献精神”要有意义地多。因为无论什么样的价值观,都不能在课堂上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不同的观点,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意图,这才是思辨。
学生的思辨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讨论中慢慢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