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唐诗的特点,寒食古诗主要讲什么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12-20 23:40:50

甘露之变

“散”唐天子之“火(伙)”的另一股势力

虽然历来解诗者几乎都认为《寒食》诗以“五侯”专一影射“宦官专权”,可探谜君认为并不尽然。

五侯,其实还有一层非常直接了当的影射——藩镇势力。他们这些王侯,一样分到了皇家的“新火”。

按照一般辞书的解释,藩镇,是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所设的都督府、节度大使等的通称。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对唐王朝造成伤筋动骨式破坏的“安史之乱”就是藩镇割据势力,到唐末的九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要么彼此“互砍”“乱砍”,要么合起伙来“砍”中央。

就在唐德宗的建中年间,还发生了因朝廷削藩而起的“四镇之乱”,又称“建中之乱”。德宗本想削藩,却引发了各藩镇势力的连锁叛乱,自己被反被叛军困在奉天城(今陕西乾县)达一月之久。

韩翃本人又长期做藩镇将领的幕僚,必然对朝廷与藩镇关系的优劣和发展趋势看在眼里,明在心里。如果说宦官专权是插在唐王朝左肋上的一把刀,那么藩镇割据就是插在他右肋上的一把刀。唐朝皇帝屡有削藩之举,但都收效不大,最终倒在藩镇势力的屠刀之下。

所以说“五侯”一词,妙就妙在它的一语多关,明言王侯公卿,暗中即指宦官又射藩镇。特别是暗指的宦官和藩镇,这两股饿狼一样的势力都来“散”李唐天子家的“火”,大唐岂不是早晚‘散伙’?

日暮的汉宫(唐王的宫殿),真有一种走向黄昏的凄凉……

——我们这才看出,前人说韩翃诗“兴致繁富”真不是一句虚语。

寒食唐诗的特点,寒食古诗主要讲什么(9)

隋堤杨柳,另一个被人忽略的警示符号

说起“兴致繁复”,其实不但“散新火”两句暗含讽喻,就连前面的“飞杨花”两句依然暗藏讽喻!

河畔的御柳,仍然是一个亡国的意象符号,因为它指的是“隋堤杨柳”。

《炀帝开河记》载,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本就劳民伤财,怨声载道,他却坐着龙舟欣然出行,还令十五、六岁的五百多个女孩轮流为他拉纤,同时还用羊拉纤,极尽淫靡奢侈之势。翰林学士虞世基又向他献策

“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

隋炀帝大喜,诏令民间献柳一株,赏一缣(丝绸)。百姓竞相献柳。隋炀帝先自己种下一株,随后群臣种,然后百姓种。隋炀帝用御笔题写,赐垂柳姓杨,名为“杨柳”。从此“隋堤杨柳”,即指的是亡国之兆。

寒食唐诗的特点,寒食古诗主要讲什么(10)

白居易有《新乐府·隋堤柳·悯亡国也》诗道: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老枝病叶愁*人,曾经大业年中春。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等而观之,《寒食》前二句中“杨花飞絮”意象,不免暗含前朝亡国之鉴的警示意蕴。

韩翃的《寒食》作于唐德宗建中年间,即公元780到783年的某一时刻;唐灭亡在908年左右,几乎是被藩镇、宦官等势力联手剿灭。从《寒食》所含意蕴来看,这哪里还是一首即景诗,简直就是一首超级预言诗!它将唐王朝100多年后的终极命运都已合盘吐露。

没想到《寒食》一诗,在表面的优雅轻盈之下,笼罩的是一层淡淡的哀伤;及至深处,则是深深的忧虑。“日暮散新火”就像一个字谜和谶语,隐约之间中映出谜底“散伙”二字,挥之不去……

其实,所谓“预言”之说并无太大意义,更应该说,诗人韩翃在唐德宗时代就已洞察到了唐王朝所面临的深刻危机,其内忧外患主要在于: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在安史之乱后,这两大痼疾已彻底暴露无遗,然而,纵使有识之士看清了王朝的症结所在,一代代帝王、能臣却都回天乏术,无力改变唐王朝最终被两大顽疾消磨至死的宿命。


参考书:《本事诗》,《围炉诗话》等。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者,侵删)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