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别墅就像蘑菇一样在庐山牯岭“长”出来了,到了20世纪20年代,庐山牯岭已经遍布了风格各异的别墅,数量达800多幢,据不完全统计,牯岭的别墅中,中式259幢、美式185幢、英式125幢、德式17幢、瑞典式12幢、日式11幢、法式7幢、芬兰式3幢、挪威式3幢,而其余的是多种建筑风格融合,这其中名人的别墅就多达300多幢。
要成为一个避暑胜地,气候适宜、风景优美、底蕴深厚只是基础,如果基础设施不完备,无法满足人们在旅行、休养、度假中的日常起居需求,只能成为观光旅游地了,清凉的山要成为避暑胜地,还隔着完备的基础设施,庐山之所以能成为避暑胜地,关键就在于基础设施。
从李德立经营庐山开始,注定了牯岭成为庐山的服务中心,这里具备了道路、教堂、银行、商店、学校、医院、市政,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许许多多的山岳由于没有如此完备的基础设施,登上了之后无法长时间停留,庐山成为避暑胜地的关键就是完备的基础设施,还有如莫干山、鸡公山等避暑胜地,也可以说明这道理。
庐山上的城镇
在开发庐山牯岭之前先出现《牯岭约法》,而后成立的牯岭公司根据《牯岭约法》,对牯岭进行经营管理,他们出售土地,征收捐税,派设警察,进行市政建设。庐山成为避暑胜地,基础是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要把这基础条件转化为附加值极高的避暑胜地,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就能达到这目的,而旅游开发的前提是顺应既有的地理条件。
牯岭公司依据《牯岭约法》,顺应牯岭既有的地理条件,依照牯岭的地形和水系对即将开发的避暑胜地规划、建设了纵横交错的道路,沿道路植树、立路灯,沿溪流种植树木,而且还规定了在3.7亩的标准地块上只能建一幢别墅,使牯岭的别墅密度保持在15%以下,这些要求其实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相符合。
多年之后,牯岭成了闻名于海内外的“云中山城”,来到这里居住的不仅是传教士和商人了,还有文人雅士和政治人物, 20世纪中叶之前,牯岭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夏都”,每到夏季,民国的政府官员和外国公使会云集牯岭。1936年元旦之时,中国政府正式接收了牯岭避暑地,1937年两党在这里谈判,促成了全民族抗日,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中国战场;在解放后的历史岁月中,庐山牯岭曾经举行多次会议。这时候的庐山,完成了第五次“升级”,庐山成了政治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