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的一碗面,不知成就了多少苏州人的开心。吃的心花怒放不至于,但是味蕾到顶后心里绵软、细腻和满足的感受,会让脸上甜甜的微笑把自己陶醉的。
苏州人有难以割舍的“面”情结,以至于面店装修越来越精致,仿佛家家都是百年老店,都有独家传承,小弄堂里有面店,宾馆、酒店里供应面点,而且家家味道都不错。
市井平常百姓与豪门深院里的“人物”,吃面其愉悦的高度达到了惊人一致,再多的金钱,再大的权力都没有能力再增加点兴奋了,除非发疯。
为了吃碗发疯,好像没人肯干这种事情。这也间接说明了苏州人对“面”的钟爱,也说明了没有点“三脚猫”在苏州是开不出面店的。
苏州人吃面都有心里的“面地图”,那家的焖肉赞咯,那家的爆鳝不错……都记牢的。但凡有新面店的开张,生意头几天会格外兴隆,苏州人除了尝“新”之外,主要去尝“鲜”的,看看这家面店的有没有“花头筋”。不管有没有“花头筋”,这家面店很快会在苏州人心里留下该有的颜色,湖蓝色,好吃得不得了;米黄色,一般般过得去;烟灰色中带黑,说不像话不像的难吃。
“面”成了苏州人常聊的话题,“面地图”成了带长辈、带朋友、带小囡去吃面的“GPS ”。
倘若,有外地朋友来,苏州人诚心待客是其一,其二也有点“显宝”的心态,隆重地带外地朋友去吃面,其架势像去吃仙食一样。
江、浙、沪的朋友一般还认同苏州人的汤面,吃着摇头晃耳,满口赞誉。出了这个地区的朋友,就不一定了,有的朋友即便觉得苏州汤面味道还过得去,就是很奇怪苏州人弄得像真的一样,仿佛请他吃了什么大餐……有的朋友就快人快语,耸肩,稍稍有点递白眼,吃不出好在哪里……
为此,许多苏州人伤心、伤感,耿耿于怀,甚至还忿然,还稍带了些地域歧视,好像外地人不懂天下美食一样。这如同街头一帮闲汉,情绪激昂地在表述,美食的天堂在中国,外国人吃点啥?讲出来他们都难为情,都不好意思把他们的日子称作生活……
平心而论了,纵观国内的面点,苏州汤面有时还登不上榜单,登上榜了也进不了三甲。也就是说权威级别的美食评审们,并不认为苏州汤面好吃到那里去。
事实也是如此,苏州人的面受地域局限,受众面也有局限。属于小众面点。就是开在咫寸之遥的上海的苏式面馆,口味跟苏州人的面也是有区别的,有时焖肉做得像浦东的扎肉,爆鳝做得像响油鳝丝……
要真正吃出苏州人的面的“好”。没在苏州生活过几年可能吃不到“惊魂”的深度的。
苏州人的一碗之所以在苏州人心里分量这么重,我想大致有这几个原因。
文化心理暗示,苏州人从小就受面文化的耳濡目染,面点不是苏州人的主食,是苏州人离不开的点心,所谓点心除了点饥之外,还点亮了苏州人对生活的讲究,一碗面吃得好,心情一天放睛。
一碗面真正入味,还得从汤、面浇头、面讲起。
苏州人的面的面魂在汤里,面汤鲜是必须的。但是,“鲜”到何种等级,恐怕许多面老板都不晓得玄机在哪里?广告宣传强调汤骨强调秘制,都没有讲全面讲透,苏州面汤的“鲜”光“肉鲜味”是不够的,要有“鱼鲜味”,也就是要有鱼腥虾蟹的鲜味。
乾隆皇帝到苏州吃面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可以疏忽了一个重要细节。乾隆皇帝误了饭顿,在路边饭店要吃面,饭店老板没有革好的面汤,急中生智,把桌上客人吃剩下的骨头骨脑来吊汤,其中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食材,就是黄鳝骨头。正因为有了黄鳝骨头这碗面的“鱼鲜”达到了至顶,这才使乾隆皇帝吃的兴奋得差点跳到桌上高呼,天下第一面在苏州。
苏州在江南腹地,苏州人对鱼腥虾蟹特别地偏爱,一只河虾到老苏州人嘴里能吃得出新鲜与否。一碗面汤是苏州人口味集大成者。
谈到苏州人的面浇头,不得不提苏帮菜。按度娘讲,苏帮菜属于"南甜"风味,用料上乘、鲜甜可口、讲究火候、浓油赤酱,不仅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更是因材施艺,四季有别,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
苏州人的面浇头是苏帮菜的精华。吃时只觉得好吃不至于兴奋,但是回味起来真的让人感到吃是种幸福是天理。
苏州人的一碗面中的面,最为外地人诟病的,论筋道跟河南烩面不在一个档次上,论花样跟山西面点距离之大如天、地之间。
但是,苏州人依旧喜欢,苏州一碗面中的面,精致,跟苏州刺绣、玉作、苏作家具一样讲究,苏州人的面名为银丝细面,细而长,韧而爽。久煮不糊不坨,根根可数。入口时,口感有种类似豆制品的硬香,爽滑而有嚼劲。
苏州人的面在苏州自然是威风八面,出了省界就显然众口难调了,有赞颂的,有不屑一顾的。
山水自有山水渺,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因此,外地人认为苏州的面一般般是很正常的事情。苏州人以为自己的面好吃,就误以为是天下美食了,这种想法、看法也是狭的。
苏州人的面,捧如至宝,外地人感觉一般般苏州人的面,捧如至宝,外地人感觉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