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觉得很难理解,小时候看炸了那么多爆米花,也没见炸爆米花的人被炸飞啊,这新时代了,怎么反而发生人被炸飞的事情呢?
这就要说到爆米花机的原理和它的起源了,如果你急迫地想知道那位老人为何会被炸飞,最后怎么样了,你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看。不过我强烈建议你不要这么做,因为了解了爆米花机的原理和起源,就可以顺带解决那个从童年就开始困扰你的问题:为什么爆米花机可以将一小碗玉米,变成一大口袋也装不完的爆米花。
最早的爆米花机是1901年12月美国植物学家安德森(Alexander P. Anderson)发明的,为了提取淀粉他将谷物放在试管里加热,诡异的是加热时他把试管封住了,结果可想而知,试管“砰”一声爆炸了,碎片瞬间飞满了整个实验室。
安德森在“废墟”中找到实验用的大米,结果其体积已大大膨胀,足有8倍之多,变成了真正的爆“米”花。安德森此后便开始潜心钻研如何让大米膨胀,后来他用战争中留下的加农炮来做实验,直到有一天实验室里传来了一声惊天巨响,地板炸穿了,浓烟滚滚,工人们也迟迟不敢进去。
浓烟散去,人们惊喜地发现,大量白色的爆米花撒满了实验室,爆米花机终于成功了!1904年,安德森将8台大炮一样的爆米花机带到世界博览会,随着一声声巨大的“炮”响,两层楼高,12米宽的笼子装满了白色的爆米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很快就售出了25万包。
不过更流行的说法是,爆米花机是由美国糖果店老板查尔斯·克里特斯( Charles Cretors)在1880年代发明的,只是和安德森的式样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