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核桃夹包的做法,巧克力核桃包怎么做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2-11-25 13:22:40

2月23日,正月初六,我们有机会去参加另一户人家为儿子举行的婚礼。新郎和新娘都是通过高考已经离开了这个乡村社区的“外人”,前来祝贺的亲友乡邻们所送的贺礼似乎也有些不同,至少礼馍是没有那么多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多少已经是“外人”了,未必一定要按照村里的规矩来办事,但无论如何,母亲送的“枣糕子”和新人洞房里和红蜡烛摆在一起的那一对对老虎造型的花馍,却和前述那位年轻人婚礼上的情形没有什么不同。当天,就在举行婚礼的这户人家的近邻,还有另一户村民为一位老奶奶祝寿,我们也凑了“份子”,去吃了流水席的小馄饨,自然也看到了她的儿孙们送来表示孝敬的那些寿桃花馍和寿盘花馍。

2月24日,正月初七,调查团去距离党家村不远的西庄镇,在那里,我们访问了一户专门承做花镆的小店。店主人是一位能*妇女,名叫陈仙丹,她介绍了她的花馍品种,也让我们拍了很多相片。这里的花馍造型、称谓和种类,大体上都和党家村里的一样,但做工却要更为精致一些,大概是商业化或职业化所带来的变化吧。她的花馍店广告牌上写着“承做各类门户馍”,所谓门户馍也就是花馍和礼馍,陕西人把亲戚在过年过节和红白喜事时的互相走动叫做“行门户”,而行门户时则必带礼馍和花馍,关中一带甚至还有“走亲礼馍大筐抬”的说法。其实,党家村里也有几户承接做“蒸馍”的活儿,但好像生意并不多,这和西庄镇的花馍店可以形成一种对比。接着,我们先后参观了韩城文庙、城隍庙和司马迁墓祠。不曾想在韩城市的城隍庙里,也遇到了香客们供奉的“献爷馍”;在司马迁祠墓的陈列室,有自称司马迁后裔的某村村民们抬着花馍前来献供祭祀的大型照片,没想到我还在陈列室的一个角落,发现了几筐不久前刚刚撤下来的花馍展品,据说他们都是司马迁祠墓附近的村民们制作的。一位年轻的讲解员热情地和我们说起了她的住在韩城市内的母亲,很会做花馍,她自己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也很喜欢做花馍,只是现在城市里的生活已经不大需要去做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又先后去了洛川县民俗博物馆、安塞县文化文物馆等,那里的陈列也都有花镆,但好像更加艺术化了,花花绿绿地极其鲜艳,几乎看不出来是一种“蒸食”了,我觉得,也许称它们为“面塑”或“面花”要更为合适。花馍、礼馍如何才能与“面塑”、“面人”、“面花”等彼此界说清楚,看来也是一个问题。我是宁愿相信,在洛川、安塞等地,民间也应该有较为朴素一些的花馍、礼馍存在。

巧克力核桃夹包的做法,巧克力核桃包怎么做(5)

调查结束后,我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回商州探亲,没想到又在大街上见到一家承做花馍的店铺,仔细询问一番,发觉名堂也很多,诸如给老人做寿(贺寿、祝寿) 可定做“寿桃花馍”,为小孩过岁可定做“项圈花馍”等等。我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在丹凤县的商镇老家过年,祖母除了要蒸一些大个的“献祭”(一种专门用来作祭品的蒸馍)用来“敬爷”之外,也要蒸很多一般的蒸馍准备给各家亲戚拜年的时候用, 也记得祖母曾为我作过鱼儿造型的花馍,她确实是用剪刀剪出那些面鱼儿的尾巴和鱼鳍的。去亲戚家拜年,要带很多蒸馍作礼物,通常是几十个,但回来时,亲戚家一定会退回十来个作为回礼。“文革”期间,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就有民兵守在路口,不许互相拜年,违者要没收老百姓的蒸馍提篮,但大家还是偷偷摸摸地想方设法去走亲戚、拜年。因为穷困,礼物都是一些普通的蒸馍(有的还不是纯麦面),或只在蒸馍上点几个红点,看起来比较好看些,虽然尚不能说是花馍,但毫无疑问算得上是礼馍。由此可知,花馍和礼馍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既非常密切,又不完全重叠,彼此不能相互取代,作为“民俗语汇”,它们各有所指,因此,我们在研究相关问题时,还是应该把两者并置、并用较为妥当。在党家村和花馍、礼馍的“遭遇”,促使我回想起一些幼年往事和慈祥的祖母,但在商州大街上去向花馍店主请教时,却发现故乡还有很多关于花馍、礼馍的习俗是自己并不十分知晓的。此次调查花馍、礼馍之旅,对于自己也算是一种重新“发现”或文化自觉吧。

2007 年的暑假,我们再次入住党家村的时候,正值“七夕”。党家村过七夕的气氛挺浓,除了要鸣放鞭炮,给孩子们做好吃的,晚上还要在宅院中央设祭桌,只由女孩子们来焚香拜月。祭桌上的祭品除了西瓜、梨、葡萄等各式水果之外,再有就是花馍。七夕的花馍,主要是做成水果的形状,像桃子、梨、石榴、葡萄等。房东家的主妇邀约了几位大约是同龄的大妈一起做花馍,她们一边谈天,一边手捏出各种造型,彼此的配合非常默契。我们在旁边提出各种问题,拍了很多照片来记录这次活动。房东大妈说,她们也很久没有这么开心了,现在大家都忙,难得聚在一起,尤其是一起做花馍的机会好像是越来越少了。转眼间,除了各种水果造型的花馍之外,还有分别叫作“壳儿”(笸箩)和“砚台”造型的花馍也完成了,它们分别是给女孩和男孩做的,寓意是要女孩手巧、女工好,男孩则读书上进。房东大妈还说,她的舅舅身体欠安,近日要去看望一下,原来想做一个“寿盘”太费事,买个蛋糕去也行,但赶巧了七夕大家一起做花馍,也就顺手也做一个寿盘,过几天就去走亲戚。

祭品、食品、礼品、艺术品

巧克力核桃夹包的做法,巧克力核桃包怎么做(6)

在党家村调查花馍、礼馍,我感触很深的就是花馍、礼馍即作为祭品、食品, 同时也作为礼品和艺术品,其属性和功能之间存在着很多微妙的关联性。除了一般的蒸馍或造型过于简单的“馄饨馍”和“卷子馍”较少艺术性,因而不能被视为是艺术品之外,其他各类花馍、礼馍往往在某些场景下是可以互相置换的。例如,祭品用过之后,既可以自家食用,也可以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花馍既能作为艺术品被村民们所欣赏,自然也能被用于作为礼品;就算是极普通的馒头或蒸馍,如果把它用于拜年,也就自然“升格”为礼品。前已述及,在党家村用于送礼的“馄饨馍” 和流水席待客用的馄饨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称谓,都叫“馄饨”(“浑屯”),这似乎也能说明礼品和食品之间密切的关联性。显然,我们需要从党家村面食文化的整体背景去理解它们彼此间的关系才对。

在党家村,逢年过节给神灵供献的馒头,亦即“献爷馍”,又称作“早(枣) 麻糊”。它个头较大,一般是用大约一斤白酵面做成的,先是一半做成“圆台”状(也有方形底座的情形),其底部四周掐 4 个孔,各塞嵌一个大枣外露,叫做“底子”,以像人头和五官;另一半则做成扁圆状,其上覆以花瓣或四片花叶形,最上面的中间呈现为一朵小花,花心竖载一枚大枣,这叫做“花”,很像一顶“将军盔”。把“花” 安在“底子”上,就好象人头带着将军盔一般。“早麻糊”的叫法,据说是和韩城一带明末时抵抗清兵的英雄刘永祚(1600-1650)有关。此外,在党家村所属的韩塬一带民间,还另有一种祭献北宋敕封“法王”房寅(系韩城独有的地方庇护神)的人头状馒头,叫做“法王馍”,其形状与“早麻糊”颇为类似,只是其“底子” 没有“花”而已。以前,每当附近的西庄镇“法王庙”过会之时,村民们往往就前往供献法王馍。但现在,我们发现不少村民对上述两者并不严格区别,把它们统称为献爷馍的情形,似乎颇为普遍。献敬爷馍虽然主要是用于敬神和祭祖的供品,但过年时由晚辈给长辈拜年,往往也拿献爷馍来表示敬意。此外,它还被用于回赠或直接被用来待客。食用了敬过“爷”的馍,实际也就具有了与神“共食”的意义。

巧克力核桃夹包的做法,巧克力核桃包怎么做(7)

除了在除夕的“接神”、“祭祖”和正月初一的“敬爷”、“祭祖”等场合,需要使用此类敬爷馍,或在厅房(堂屋)的神像或祖先牌位之前供献蒸食,如所谓银子罐儿馍、枣馍(一种镶嵌着红枣的花馍)、馄饨馍等供物之外,旧时党家村有些人家, 还有在除夕竖起高度超出厅房檐口的“接神杆子”,杆顶上扎好柏朵,吊以红绳,上面挂满核桃、红枣、木炭、芝麻杆、银子罐儿馍等情形。不仅厅房的神像和祖宗牌位之前,各家在厨房的灶君神像前,也往往会献上银子罐儿馍、枣馍和馄饨馍。

正月十五,在党家村是灯节,要蒸“年灯馍”,这天夜里,人们会在粮囤上放一个灯盏和面蒸的小猫;在水缸的盖子上放一个灯盏和一条面蒸的小鱼;在大门的后面也放上灯盏和面蒸的小狗;在水眼口放一个灯盏和面蒸的青蛙;在宅院的当中放一个灯盏和一个面蒸的小麦秸垛子。所有这些面蒸的动物和事物,一方面算是祭品,寓意着对于吉祥、风调雨顺和丰衣足食的祈愿,它们既算得上是一种造型艺术品,但最后也都会成为孩子们的美食。

二月二蒸“咬虫馍”;端阳节蒸“簸箕馍”;清明时蒸“沙锅馍”;中秋节蒸“月饼馍”。在党家村,举凡节令岁时,均有村民以花馍作为礼仪食品来应景。清明节扫墓时,男人不分老幼,还均要携带枣馍或“独食子馍”(这是一种包着鸡蛋的园馍)作为献祭。前已述及,七夕乞巧的时候,要在“巧娘娘”(织女)的神像前上供,除了摆献各种瓜果之外,还有各种做成水果造型的花馍,而最具有特色的则是所谓砚台馍和壳儿(针线笸箩)馍。韩城一带方言把妇女放置针线锥剪的柳条筐,叫做“壳(qiao)儿”,壳儿馍里也会作出诸如剪子、锥子和针线之类女工道具的造型,等把它献过神之后,送给女孩儿作礼物,就很合乎此时乞巧的本意。有意思的是砚台馍,它是专门给男孩儿做的,砚台上也会有笔架和毛笔之类文具的造型。当所有这些花馍最终被孩子们吃掉了,似乎也就意味着那些满载着的祈愿和孩子们实现了一体化。

上述所有花馍、礼馍,都内涵着乡民们朴实、真挚的情感。事实上,就像特意包出像“银子颗”一般个头很小的馄饨是非常费时、费工和费心的,也正因为如此也才表达了对于来宾的心意一样,党家村也有村民趋向于认为,花馍越是做的精致和细腻,花样越是繁多,其作为礼物的心意也就越为厚重。诸如母亲为女儿出嫁做的枣糕子、外婆为外孙女儿做的壳儿馍、晚辈为长辈做的寿盘等等,其实都是颇为费事、费心的劳作,自然也都内涵或寄托着许多的爱意和感情。

一般用来做花馍的面,多要求使用上等的白面,亦即头便面(也称胚面),面和的要硬一些,并且需要揉得很劲道才行,这样既比较容易做出造型,也不至于蒸得没样(变形)。做花馍往往是需要多人配合才好,例如,春节前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过了以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始蒸馍了,各家先是按照需要走动的亲戚的家数以及需要送礼的对象的辈份高低、长幼、多寡等,一次性地蒸好所有的各种礼馍和花馍。通常是左邻右舍的农妇们相互商量着,约定时间的先后顺序,然后再彼此互相帮忙, 今天我家,明天你家。做花馍时,案板多放在热炕上,农妇们围坐在一起,揉面的揉面,做“花”的做“花”,大家分工合作,一边说笑,一边劳作,氛围愉悦而又明快。花馍和礼馍的作制过程,通常主要有揉、捏、搓、掐、剪、压、编、贴以及涂色、镶嵌、蒸制等程序。她们所使用的道具都很简单,无非就是擀面杖、剪刀、筷子和篦梳之类,另外,她们还很擅长用一些有颜色的豆子、包谷粒、大枣之类, 为花馍点缀出一些别样的风韵。做花馍手巧的妇女,这时候最受欢迎,大家都争相邀请,甚至如众星捧月一般。在党家村,制作蒸食手艺的拙巧,往往是社区品评农妇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多位农妇一起做花馍的场景,似乎真的也有一些像是比赛手巧与否的意思。

蒸食往来

巧克力核桃夹包的做法,巧克力核桃包怎么做(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