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吃过的羊肉汆面,有两种。一种是羊肉“汆儿”面,一种是羊肉“汆”面。说区别呢,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一个有些类似于捞拌面,一个是汤面。
羊肉“汆儿”面,这个“汆儿”相当于卤子浇头的意思,我听一个北京的朋友说,以前有些北京人有时候把吃面的浇头也称作“汆儿”。同样是浇头,打卤面和汆儿面的区别是卤面的“卤”要勾芡,吃汆儿面的“汆儿”不勾芡。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羊肉“汆儿”面,“汆儿”是“汆儿”,“面”是“面”。
这个羊肉“汆儿”做起来和葱爆羊肉的做法倒很是相近,瘦嫩的羊腿肉,顶刀切薄片,用酱油和香油码一下味儿,京葱葱白,切滚刀块。起灶坐锅,添油,我记得霍爷写过一次羊肉“汆儿”,说是要香油花生油各一半才香,油烧热,下羊肉片,翻炒,羊肉稍稍变色,加酱油,酱油要多,要酱色浓郁,下滚刀葱段,兜炒,临出锅时,顺锅边淋一圈出锅醋,有醋香而无醋味才最好。
羊肉“汆儿”炒好,盛到碗里,另起一锅,清水宽汤,下一碗鲜面,捞在碗中,把羊肉“汆儿”兜头盖上,却不加面汤,这就有些类似于捞拌面了。
而羊肉“汆”面,这个“汆”,在这里就是个动词,就是把羊肉在水中一烫而出的意思,这和涮羊肉就很有些对路的意思了。做羊肉“汆”面相比较羊肉“汆儿”面来说就简单一些了,腌码味的过程大同小异,羊肉还是切薄片,用酱油和香油码味儿,我喜欢码味的时候切马蹄片的葱片一起腌来入入味儿。喜欢炝锅面的就用葱花炝个锅,不喜欢的就白水下面,面条快煮熟了,把腌拌好的羊肉直接下锅,水沸滚之后,再用筷子把羊肉片拨散,肉片稍稍变色,汆烫至嫩熟,撒一把胡椒面,略略一搅,盛面浇汤捞羊肉片,吃的这是一碗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