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鲏的繁殖不是直接交配,而是必须借助淡水河蚌(Anodonta)进行繁殖。雌鳑鲏会将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入水管中,将长圆形的卵产到河蚌的鳃腔内,而雄鱼会紧随其后在河蚌的入水口附近射精,当河蚌呼吸时便可将雄鱼的精液吸入鳃腔促进精子与卵子结合。而随后受精卵会移到河蚌的鳃瓣上快速发育,并且精卵很好地利用了河蚌呼吸进出水流的翻滚产生的充分的溶解氧,从而大大提高了孵化率,而孵化的幼鱼大约3-4周才离开河蚌自由生活。
1中华鰟鮍 鲤科
中文名:中华鰟鮍
学名:Rhodeus sinensis Gunther
俗名:鰟鮍、彩石鳑鲏、彩石鮒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鲏亚科、鳑鲏属
体侧扁,头小。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平滑。侧线不完全,仅前面的3~7片鳞:上具侧线孔。生殖季节雄鱼色彩异常鲜艳,吻部及眼眶周缘具珠星。雌鱼具长的产卵管。
中华鰟鮍根据分布地的不同又有南、北两种表现类型。南中华鰟鮍身体较高且颜色艳丽,北中华鰟鮍较为细瘦,颜色也没有南方类型鲜艳。
中华鰟鮍属于1龄性成熟。其据对生殖力一般为200-300粒,繁殖期具有领地观念,繁殖期为5月。卵产于蚌壳的鳃瓣中。
个体小,最大体长8厘米。食藻类。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尤其喜欢淡水湖泊和浅水有水草的地方。
2刺鳍鰟鮍 鲤科
中文名:刺鳍鰟鮍
学名:Rhodeus spinalis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鳑鲏亚科、鳑鲏属、刺鳍鰟鮍
体侧扁,菱形。头小,略呈圆锥形。吻短,背面隆起。口小,亚下位。唇薄。无须。侧线不完全,仅有侧线鳞7~8枚。背、臀鳍具硬刺,基部长且相对;臀鳍分枝鳍条14~15;背、腹鳍起点相对;尾鳍深叉。生殖期雌鱼具产卵管。
小型鱼类,体长10厘米以下。无直接经济价值。分布于元江下游、广西、海南岛等。
刺鳍鰟鮍与高体鳑鲏非常相似,以至于很容易误认,最容易的判断方法是高体鰟鮍腹鳍第一鳍条是白色的,而刺鳍鰟鮍的不是白色的。
3高体鰟鮍 鲤科
中文名:高体鰟鮍
学名:Rhodeus ocellatus
俗名:火片子、土扁屎
种类:淡水产品-鱼类
分类:鲤形目、鲤科、鰟鮍属
体高而侧扁,卵圆形。头小,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吻短而钝,其长短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口小,端位。口角无须。鳃孔较大。鳃盖膜与颊部相连。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4-6片鳞上具有侧线孔。
背鳍分枝软鳍条11-12根,臀鳍分枝软鳍条11-12根,尾柄条纹蓝绿色带珠母光泽,尾鳍中部具一红斑,鳞框明显而清晰,背部闪耀金色或金属绿色光泽,出水后腹侧反射蓝色光芒,眼上部红色。
雄鱼臀鳍边缘有红色条纹,外镶细黑边或黑边不显,不同产地臀鳍的红色,条纹宽窄不同,色泽浓淡也不同。繁殖季节的雄鱼体色绚丽,鳃盖后方有虹彩之斑,尾柄纵带纹浅蓝色。背鳍起点前缘金黄色,眼虹膜上半圈红色呈充血状。臀鳍外缘具很狭的黑边。吻端、眼眶骨处具珠星。鳃盖后上方雌雄鱼均无银蓝色斑点,而具2条垂直暗色云纹。雌鱼背鳍鳍条前部成体无黑斑,幼体具黑斑,体色近金黄色,产卵管呈粉红色。
个体小,最大者体长9厘米。繁殖期在4月底5月初。雄鱼具鲜艳的婚姻色,在吻部及眼眶周围具珠星;雌鱼有一长的产卵管,将卵产于蚌类的鳃瓣中,鱼卵在河蚌的瓣鳃上孵化。
常栖息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湖泊、池塘以及河湾水流缓慢的浅水区。食物以藻类为主,兼食水底碎屑。
高体鰟鮍以及其近缘种刺鳍鰟鮍非常相似,区别在于高体鰟鮍腹鳍第一鳍条有白边,刺鳍鰟鮍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