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老式辣椒酱,80后老式辣椒酱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2-11-26 04:15:48

其次是酱缸,东北农村人家,几乎每家院子里都会有一口酱缸。这种习惯在生活困难时期的城市中也得到了延续,直到现在,仍会有东北的城市家庭每年都要“下酱”。把酱块下到酱缸里后,天天日晒打耙。缸上边蒙一层纱布,纱布的四角挂上重物,防止刮风进入杂物灰尘。

这些弄好后,就要开始为期大概半个多月的捣酱缸活动了,专业叫法是晒酱和打耙。

用小木耙在酱缸里上下搅动叫做打耙,目的是调节酱的稀稠程度,散去发酵产生的异味,利用太阳热能发酵晒熟,使整缸酱都晒成均匀的酱黄色,各种成分混合均匀。

东北农村老式辣椒酱,80后老式辣椒酱(5)

制酱是个辛苦活儿,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下酱看似简单,但对下酱人的要求特别高。东北有句俗语:“男怕抹炕,女怕下酱。”下酱的日子要掌握好,盐和水的比例要调整好,每日的打耙、晒酱也不能偷懒。否则,一不小心,一缸酱就废掉了,变成“臭大酱”了。

特别是日常的维护更是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猪、牛等牲畜撞到酱缸;下雨聊阴天要提前把酱缸盖上,防止雨水进入酱缸。所以,每次下雨前,在村里到处都会听到“把酱缸盖上”的喊声。灌入雨水的酱就会发臭了,那样这一缸的酱就白忙活了。

东北农村老式辣椒酱,80后老式辣椒酱(6)

我家每年下酱基本是妈妈或姥姥来完成这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而且妈妈和姥姥每年也不会让我们失望,下的酱也是红中带黄,细腻柔和,味道不咸不淡,带着一股黄豆的清香。

一直到现在我也觉得很神奇,会下大酱的大人们仿佛长着一双“透视眼”,隔着厚厚的报纸就能了解酱块子内部的变化,能把亿万个微生物拿捏得死死的,少一天不行,多一天不好,真正好好地掌握着微妙的生化过程,这恐怕就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智慧啊!更神奇的是村有百家,百家百味,即使是同一家庭出去的孩子,各自成家立业后,做出的大酱也都各有风味。

虽然只是一碟大酱,但东北人在这上面发挥了惊人的创造力,也使得大酱成为了东北菜的灵魂。

东北农村老式辣椒酱,80后老式辣椒酱(7)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蔬菜相对稀少,东北大酱可以充当下饭酱。很多人家的餐桌上就直接摆上一盘大酱,时不时用筷子蘸点用来下饭。

东北虽然四季分明,但冬天相当漫长,尤其在黑龙江的一些地区,有些年份冬天可以长达六个月以上。

无论是酸菜还是大酱,都是东北人用来应对漫长冬季的利器。

冬季严寒,地里长不出东西,就算到了春天,地里也不会立马儿长出东西来,还有一段“春荒”期,以前交通运输又不发达。

所以东北人除了要在秋天准备好各类冬贮的蔬菜,还要腌制各种咸菜、晾晒各种干菜。而宜于大量制作和贮放的酱,就成了普通百姓大半年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调味品和一道“家常菜”。

此外,大酱在女真历史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它们食用蘸酱菜的习惯,也被闯关东去到东北的人们接受并流传了下来。所以,酱对于整个东北来说,都显得非常重要了。

东北农村老式辣椒酱,80后老式辣椒酱(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