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在湖北孝感和山西榆次都有一种叫作“桃花面”的面食,不过两者却没有丝毫相像之处。湖北孝感市的桃花面又称馄饨面。是将煮熟的馄饨与面条同置一碗,加浇头(亦称臊子)而成。因馄饨皮薄,肉馅透红,浮于面条周围,宛如朵朵盛开的桃花,故而得名。
和孝感的桃花面以型得名不同,榆次的桃花面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的。相传,榆次城里一位大财主准备给老父亲办八十寿宴。结果遇上兵乱,预定的寿宴也不了了之了。苦了饭庄的掌柜,发愁做下的这些东西,如卖不了,就会赔一笔钱财。可满街都是没啥钱的逃荒百姓,要吃也只是吃碗面压压饥就算了,哪有人吃席。这时店里的一位伙计给掌柜出了个主意:咱卖面不用再另做调和、菜汤,就做成清汤浇面,每碗上头放点现成的烧肉、丸子、金针、木耳、海带就行了,也就把这些东西都卖出去了。
掌柜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这样开始做开生意。吃饭的人们一看,没见过这样的面食,尝了尝,味道挺不错,就都问卖饭的小伙计:“这叫啥面?”小伙计心里想,今天来吃饭的都是逃荒的,就随口说道:“这叫逃荒面。”人们一听逃荒面就都笑了。后来别的饭店一看那家的生意好,也都学着做了起来,逃荒面从这以后吃的人越来越多,名声也就越叫越响了。后来人们总觉得逃荒面的“逃荒”不吉利、也不好听。就有个当地秀才出来,认为应该把“逃荒”改成“桃花”二字,取意靖节先生的“桃花源”之意。并给饭店题了“桃花面”的匾额。慢慢地“桃花面”就成了榆次一种特有的著名面食了。
桃花面做起来有一些复杂,接下来就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将猪五花切为十公分左右见方的肉块,刮干净肉皮下冷水锅烧沸,撇去浮沫,加入料酒,花椒,八角,葱姜蒜煮至八分熟时叉出,将皮上油脂擦净放凉,在皮上抹匀蜂蜜,放入热油锅将猪肉表皮炸成金红色捞出,再用肉汤氽泡后,捞出切成厚约4毫米的片条,再将肉条整齐地摆入碗内,加葱段、姜片、花椒、八角、精盐、味精、酱油、胡椒粉、料酒和适量的水,上笼蒸熟即成红烧肉条。
2.去皮猪肉,切成约4-5厘米长得像筷子粗细的肉条,加精盐入味,另将适量鸡蛋、淀粉和成糊,将肉条挂匀糊下油锅内炸成金黄色,捞出放入碗内,加调料及适量清水,上笼蒸熟即成酥肉。
3.剩余的猪肉剁成馅,加精盐、鸡蛋、淀粉拌匀,用手挤成杏核大的丸子,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
4.豆腐切成菱形小片,放入油锅内炸成金黄色捞出。鸡蛋煮熟去皮。
5.汤锅上火,放入清水、白条鸡(鸡骨架也可)、肘子骨,待汤煮好后,捞去鸡(另做他用)或鸡骨架、肘子骨,放入炸豆腐、炸丸子、葱段、姜片、酱油、精盐、花椒、八角(用袋装),用小火煮至丸子、豆腐酥软。
6.面粉和成软面,制成小把拉面下沸水锅煮熟,捞入碗内,每碗一片烧肉、一块酥肉、一个鸡蛋、一个丸子、一块豆腐,然后放少许韭菜段、菠菜叶,最后把沸鸡汤浇上即成。
注意,面可以是擀面条、小拉面、饸烙面,完全看个人喜好,但煮的时候要略微煮得硬一些。以防加了汤以后面条发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