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条子拌面
和田的“玉古勒”
5月2日。这一天是从民丰到和田。民丰有斯坦因发掘过的民丰尼雅遗址,非常有名,但是地处离城中心100公里以外的沙漠里,只为游览而去的确有点勉强。从这里到喀什,一路是知名的绿洲城市,路况也非常好。
花费了1个小时多一点,我们先到了于田——曾经的克里雅。这里有种独特的风俗习惯,女人头上戴着一顶茶碗大小的喇叭形小帽,叫作“太力拜克”。我非常想见识一下,就跑到城中,看到偶有经过的女士戴着那个。
我们在策勒的雄鹰餐厅吃午饭。和一路所经过的不同,这是家很气派的餐厅。大家据自己所好,分别点了拉条子拌面和炒面两种。这里的拉条子,是两手翻花绳似的制作方法。大家每样都吃一半,两种都是番茄口味,味道不错。
和田城东边,白玉河缓缓流淌。和田过去叫于阗,这条河也曾叫于阗河,是玉的著名产地。通常每年7 月,雪水融化带着玉石流入河中,10月枯水期开始采集。现在是5月,还不是采玉的季节,我就捡了几块白色的像玉的石头做纪念。
从于阗国都城的约特干遗址发掘出的黄金制装饰品曾在日本展出,知名度很高。沧海桑田,如今那里是一片田地。但是即便在今天,土沟里随便挖一挖,就会有古钱币被发掘出来。在郊外,还有一处被称作“于阗的西城”的玛利克瓦特遗址,还有一些看似建筑物的遗留。只因和田有机场,所以与别处绿洲不同,这里人口众多,商业发达。特别是与日本箭羽纹相近的艾德莱斯丝绢和丝毯,闻名中国。
这一天走了350公里。晚上去夜市找面。有种面叫作“玉古勒”,面里有种出产在和田叫“恰玛古”的蔬菜(对心脏有好处的药)。面和恰玛古一起放在锅里煮,放盐调味。端上桌之后,根据自己的口味撒上孜然、胡椒、香菜。有趣的是,吃这种面不用筷子,要用勺子。
玉古勒(和田)。面里有和田特产恰玛古。面的粗细似兰州拉面,热汤,要自己调味。第一次遇见要用勺子吃的面。
让我眩晕的卡拉库里湖
5月3日,行程即将结束,我们从和田前往喀什。沙尘漫天飞舞,导致始终没能得见的昆仑山脉终于露出真容。风好像停了。路上来往的卡车多了起来,行人也渐渐多起来。路两边,高大成熟的白杨树整齐地排列着伸向远方,完全感受不到这里已经是边境地带。
翻过皮山,到叶城的登山宾馆吃午饭。这里吃的当然还是拉条子拌面。从叶城向南有一条路,沿这条路经过西藏的冈仁波齐,可以到达拉萨。而且,从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国一侧登顶的登山队要经过此路,必须在这里用餐,所以宾馆起名为登山宾馆。
从这里再向前,就是莎车、英吉沙等绿洲城市,都是我在读过西域探险的书之后深深印在脑中的地名。一鼓作气走下去,我们在晚上7点到达喀什的酒店。这一天行驶距离是560公里。从敦煌出发,6天时间共走了2600公里。
当晚,同行的卫局长为首,甘肃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行社的人,还有一路长途驾驶的司机师傅与我频频举杯。我大概兴奋过度了吧,竟有些喝多了。本来约好了再去喝第二轮的,不承想一进屋我就昏睡过去,连衣服都没脱。后来听说,他们来叫我时,看我睡得正香,就没叫醒我。这顿大酒,严重影响了第二天我在卡拉库里湖的游览。
去卡拉库里湖,汉族人需要办通行证。我们是前一天才决定去这里的,所以同行的汉族人没能办成通行证,最后只得维吾尔族的艾斯凯尔和我们两个日本人一起去了。
因为去年的洪水,道路遭受严重的破坏,车前后左右剧烈地晃动。路断掉了,我们就在河里走了一段。海拔渐渐升高,身体感觉有些异样。卡拉库里湖在海拔7 546米的慕士塔格峰脚下,海拔3600米,和富士山差不多的高度。我完全没有感觉到已经来到了如此高度,全赖前一晚的一场大酒。
卡拉库里湖
拉条子拌面(叶城)。除了番茄味的,还有一种很受当地人欢迎,以羊肉为主料的拌面。
终于到了卡拉库里湖。两座高峰被云雾遮挡住了,看不到踪影。即便看到了,就我当时的身体状况来看,估计也没有余力欣赏风景了吧。我感觉越来越不妙,几乎站不住了。摇摇晃晃奔向厕所,在里面坐了很长时间。即便到了午餐时间,我也一点食欲都没有。同行的人特意让厨房给我做了多汤的挂面,喝下这汤,感觉身体渐渐恢复了正常。云,没有散去的迹象,我们只得早早离去。和来时一样,路况很糟,但是身体舒服了很多。到达喀什后,和昨天完全没有两样。当晚举行告别宴会,我没有接受教训,又喝了一顿。
这次旅行,让我再次领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让我充分认识到了无处不在、无不美味的拉条子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