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也是两种方式,一是“捂蛤蟆”,这里的“捂”字读四声,就是用柳条编成大肚小口的类似鱼篓的器物,长白山区叫“捂子”,天黑前将捂子安放到河流的狭窄处,下山的林蛙就是进白虎堂的林松了!只需第二天早上去“启捂子”就可以了。二是摸蛤蟆,进入河湖准备冬眠的林蛙会选择河水中的石头底或湖水的洞中,翻开石头或将手伸入洞内,保准能捉到满手的林蛙!
我聊的都是以前的情景了,现在野生林蛙不允许滥捉,大多数的林蛙生长地也承包给个人了,没那么多的林蛙让你去捉,我的后代是没机会去体验这份乐趣了,可惜!
林蛙有一个特性,就是春天在哪儿出生,秋天就会回到出生地,长白山区叫“蛤蟆不过岭”,就是林蛙只会在固定的山岭处生活,不像东北女人“串门子”,绝不会乱跑到别处。为什么呢?我自己猜想,林蛙靠捕食爬虫或飞虫为生,“沟趟子”(长白山区对两山间的低洼地带的称谓)的附近区域水草茂盛,可吃的虫多,越往山顶草丛越是稀少,就没有可吃的食物了,所以才有蛤蟆不过岭的说法。
说一个乐子。2000年的时候,有位首长到白山市下辖的临江市考察,专门对“蛤蟆不过岭”的说法询问缘由,临江市委的柳*是位很幽默的同学,他回答:蛤蟆的双眼长在同一侧,爬到山顶,直起腰一看,呦!原来这里的虫多啊!于是又反身回到沟趟子,殊不知,蛤同学看到的是自己的出发地,以其身体特征,永远走不出自己的领地,所以才有了“蛤蟆不过岭”的说法。哈哈,这回答也颇具生活气息,机智而风趣!
至于林蛙的菜谱,在白山市有两种大众吃法,一是红烧,叫炖蛤蟆,必须用荤油,加肥猪肉或红烧肉罐头一起炖,添加粉条或土豆,还必须是公母林蛙搭配在一起炖才好吃。再就是烧烤林蛙,我没敢吃!小时候林蛙多得吃不了,母亲就用黄豆酱炖蛤蟆,是佐饭的咸菜,很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