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籽粿
从祭品到美食,粿已经深入潮汕人的生活,与传统习俗分不开,与家长里短分不开。
哪怕旅居海外,粿也是不能离开的美食。
上世纪初,许多潮汕先民迫于生计,乘红头船从樟林海港出发,背井离乡,过番下南洋当劳工。
先民临走之时,家中妇女大多会蒸熟一笼粿,让他们随身携带。
粿不易变质,可长时间存放。粿中包有米饭,能度过船上的漫漫长日。
就这样,潮汕的粿,也随着300多万过番潮人漂洋过海,在异域扩散开来,成为了一种餐桌上的思乡信物。
潮汕人“过番”时乘坐的红头船。
潮汕人敬神拜神十分虔诚,光是做粿就用了很多心思,可见用心至诚。
当然,如果你问老一辈潮汕人,哪里的粿最好吃,他的答案肯定是“家里”。
曾经家家做粿,耐得住那样的繁琐,如今这门做粿的手艺,大多都只保留在阿嬷的手里。
粿从仪式走向日常化,也正是这样的食物,才能长存。
如今,每个归乡的潮汕游子,一定会迎来妈妈从不知道哪里买来的粿,然后大饱口福,心定神安:恩,我在家了。
是啊,哪怕自家不会做了,只要潮汕人还吃,就不用担心吃不到好吃的粿。
在潮汕地区,每个城市,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子,都开着拥有各自粉丝的卖粿小店。
甚至一些深藏村子的手工粿店,名声也会一传十十传百,引得人们驱车前往,每个“做节”前夕,更是排起长龙。
粿,不仅饱含着潮汕人对祖先的敬意,潮汕人也在“做节”的这么吃吃吃中,团聚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