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糕,川渝地区也叫白糕、泡粑,有的省市也叫米发糕、酒酿馒头,对不少70后、80后而言意义非凡,承载了诸多童年时代的渴望与香甜。只要有机会跟着父母去赶场,就特别馋白糕,也特别渴望大人能给买上三五个,记得当年卖的一毛钱三个。虽然总是眼巴巴地渴望着,但那些日子里我们也不哭不闹,毕竟当年也清楚家里没什么余钱,不过一年还是能吃上几回的。
喜欢白糕,一是甜食,糖分能使人快乐,那些年糖类也不是特别富足;二是零嘴,小孩子嘛都比较嘴馋,况且本就没多少零食可以吃。正是因为那些稍显清贫的成长经历,现在对童年美食都倍加青睐,遇到必然买,或者干脆就自己做。这不,最近就跟米糕死磕上了,从经典的白糕开始已经做过了红薯味、南瓜味、西红柿味、绿茶味、猕猴桃味和紫薯味,反正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最初的不成形到现在品相和味道都还尚可。
不断摸索,不断犯错,不断纠正,不断积累经验。根据个人经验,只要这几个环节把握好了,蒸出来的米糕基本上是能够软糯香甜与蓬松绵软皆备的。
发酵至关重要。发酵是关键,发酵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米糕蒸出来是否蓬松绵软。米浆加酵母自然发酵就行,一般情况下一个通宵足矣。最初因为没考虑到重庆冬天气温太低,没发酵成功;后来在20几度的空调房里放一个晚上,蓬松质感就出来了。酵母配比也很重要,我基本上是靠手感,两三百克大米大概用了4-5g酵母。
水量也很重要。有几次水加多了,米糕软塌塌的,没有弹性,蓬松质感也出不来;做番茄味的时候,水和米的比例基本上是对的,可忽略了番茄出水量比较大,最后又是软塌塌的。水刚刚淹过大米基本上就行了,米浆足够浓稠,发酵后气孔完美,蒸出来的米糕蓬松又Q弹。当然,因为考虑到米浆一半是蒸一半是煎,我打的米浆整体上都是偏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