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黄豆饱满大颗,是做豆腐最主要的原材料。 |
将煮熟的豆浆倒入石膏水中,静置半小时等待豆腐成形。 |
拿木条比划着,横几刀竖几刀,就成了一块一块的豆腐。 |
吃一口蘸有酱汁的豆腐,独特的酱汁味道和浓郁的黄豆味一齐涌上味蕾,好香! |
凌晨一点,夏雨哗啦啦,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狗吠声打落在农户的屋顶上。梅县区石坑镇礤岭村李利芬家灯火通明,只见她将浸泡在桶里的黄豆沥干水,再一瓢瓢把黄豆灌到浆渣分离机,浓郁的豆香味弥漫在屋内。
不一会儿,隔壁人家也亮起了灯火,磨起了豆子……石坑人做豆腐的时间到了。
石坑豆腐以“嫩滑”出名,得益于当地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为豆腐的酿造提供了优质甘醇的水源。加上石坑人世代相传、精益求精的手艺,对简单、原汁原味的追求,让清水豆腐这道菜成了饭桌上招待客人的必备菜。
这样一道“一清二白”的清水豆腐为何能获得食客的青睐,让食客时常挂念?笔者走进石坑镇,探寻石坑豆腐背后的故事。
●文/汪思婷 图/袁群华
世代相传
石坑做豆腐有传统 黄豆可变多种食材
雨后的石坑镇,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小草的清香。
“你们来得正好,我刚卖完豆腐,快进来坐!”李利芬热情地打招呼,只见她的小推车里只剩下木板和白纱布,豆腐一块不剩。
“我做豆腐有15年了,从我记事开始,家里的老一辈就会做豆腐。”李利芬笑着说,做豆腐是个“苦差事”:
她每天晚上8点就睡觉,凌晨1点开始起床磨黄豆、煮豆浆……4点就做好了豆腐,一部分卖给酒楼、饭店,一部分就推车出去集市上卖,每天早上不到10点,李利芬家的豆腐就全部卖完了。卖完豆腐还不能休息,她回到家还得继续忙活,清洗、消毒做豆腐的用具、纱布,打扫做豆腐的区域。
“做豆腐一定要保证卫生整洁,做出来的豆腐才能保存得久,不然村民买了豆腐还没到家呢,这豆腐就坏了。环境干净,客人也买得放心、吃得放心。”李利芬说。
起早贪黑地做豆腐,是李利芬十几年如一日,也是整个石坑镇做豆腐的村民,每天都在坚持的事。
据石坑镇人民政府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石坑镇历来有做豆腐的传统,过去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豆腐,以卖豆腐为生计,这得益于石坑镇当地水质清澈的山泉水为做豆腐提供了水。
距离梅县城区40公里的石坑镇,群山环抱,林间古藤巨蔓、古树名木和许多稀有植物郁郁葱葱,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水资源滋养了美味的食材。当地的村民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家家户户做起了豆腐,做出了“名堂”。
“别看这小小一颗黄豆,它能变出不少花样。”李利芬说,除了做豆腐,黄豆还能做豆浆、豆花、豆腐皮、豆干。
豆腐是中国传统美食,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做豆腐则是一门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老行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豆腐有这样一番描述:“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石坑镇做豆腐的村民便是这样的人。
李利芬作为这个群体的代表之一,她告诉笔者,对于他们来说,做豆腐虽然辛苦,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挣得也不多,但苦中有乐,其乐融融。“有时候我有事不能做豆腐,我就会和邻居说一声,让她多做几板豆腐卖给我的客人。”李利芬说,石坑镇邻里之间关系友好,大家都互帮互助,并不存在卖豆腐的竞争关系。
“做豆腐是一门手艺,大家能把这个手艺传承下来,就是好事,我们也不是想赚大钱,每天把做的豆腐卖光,就很满足很开心了。”李利芬笑着说。
技艺讲究
细节决定豆腐成败 每道工序各有难度
村里的公鸡鸣第三次了,李利芬家的院子“哐哐哐”作响,原来是在磨黄豆,这是第三轮了。只见她将浸泡好的黄豆倒进浆渣分离机,又白又滑的豆浆不停灌出来,不一会儿,10斤黄豆就磨好了。
“以前科技不发达,哪有什么分离机,就用石磨,那时候光是磨豆子就要一个多小时,可真叫累人啊。”李利芬说,以前煮浆使用柴火,整个村子炊烟四起,充满着柴火的味道。现在不一样了,李利芬向笔者介绍蒸汽机,用高温蒸汽蒸熟豆浆,既环保又卫生,更重要的是没有了柴火的焦味,做出来的豆腐更醇更香。
相比过去耗时的石磨和烧柴火,磨浆、浆渣分离、煮浆、过滤现在只需几分钟时间,很快就到了成形的工序。
李利芬将石膏粉倒入盛有少许豆浆的桶中,充分搅拌,可却迟迟不将豆浆倒入石膏水里。“这吃豆腐不能心急,做豆腐也一样,急了就失败了。”李利芬解释道,做豆腐有四个关键细节,分别是磨浆时倒入的山泉水要适量,煮浆时一定要煮熟煮透,成形时把握温度,最后是舀豆腐定形时的手法。
“刚煮滚的豆浆如果马上倒入石膏水里,豆腐就不嫩不滑,吃起来的口感有些粗糙。”李利芬说,她会在成形前再次把细腻的豆浆用纱布过一次渣,这样既保证了豆腐的嫩滑口感,又把握了温度,随之便将豆浆倒入石膏水里,盖上白纱布静置半小时。
接着就等豆腐成形,石坑人很有经验,要么不揭开纱布,一揭开就是一整桶白嫩嫩的豆腐花。豆腐花很受老人和小孩的欢迎,盛一碗加点白糖或蜂蜜,哧溜哧溜几口下去,十分美味。“小时候我们最喜欢这道工序,都拿着碗等待大人给我们舀一勺豆腐花。”李利芬说。
最后一道工序是豆腐定型,李利芬拿出一大块木板,再将木箱放置木板上。“你看这个竹片,是很关键的细节,将这些竹片间隔摆在豆腐底下,能快速流通豆腐多余的水分。”李利芬边说边做。
她将一大块白纱布完全摊开,平铺着放进一个方形的木箱里,再将豆腐一勺一勺舀进去。舀豆腐就是她所说的第四个关键细节,每次下勺舀豆腐的时候,力度、手法很重要,否则就会出现过多的豆腐碎,到时候定型的豆腐容易裂。
直至豆腐填满木箱,把多余的纱布覆盖在豆腐上,盖上木板,最后搬起五块大石头,一共200斤重的石头压在上面,这时候木箱下面滴滴答答水流的声音不绝于耳。
一个多小时后,木箱渐渐不滴水了,移开箱子上的大石头,小心翼翼地拿开木箱,将上面的纱布轻轻揭开,一整块定型的豆腐就呈现在眼前。李利芬拿木条比划着,横几刀竖几刀,就成了一块一块的豆腐,像白玉般嫩白馋人。
口碑流传
烹饪豆腐有绝技 食客赞不绝口
石坑人做豆腐有一套,烹饪豆腐也很有一套。
“我丈夫同学聚会的时候,就喜欢来我们家吃饭,他们每次都说不用煮饭了,豆腐就管饱。”李利芬说,刚做好的豆腐热乎乎的,他们直接拿一块豆腐就着酱油、辣椒吃,非常美味。
初来乍到的食客或许不知道,在石坑镇,豆腐最受欢迎的做法不是客家酿豆腐、不是焖豆腐、不是红烧豆腐,而是最简单的清水煮豆腐。
厨师小心翼翼地将豆腐整齐放入盛有清水的大碗中,这清水同样是来自石坑镇的山泉水,将豆腐隔水蒸2—3分钟就可出锅。随即准备酱料,厨师表示,酱料的制作也很简单,但却是这道清水豆腐的灵魂。
只见厨师熟练地剁碎了红辣椒,盛在碗中备用。接着在热锅里倒入花生油,待油温适当时,翻滚的热油倒入红辣椒碗中,一阵阵辣味伴随“滋啦滋啦”的响声散发出来,然后倒入酱油,充分搅拌即可。
清水豆腐的食材只有豆腐、红辣椒、花生油和酱油,吃法也十分简单,舀一块豆腐放入碗中,再舀一勺酱料淋在豆腐上,一口吃下去,特有的酱汁和豆腐浓郁的黄豆味一齐涌上味蕾,让食客感到十分满足。
石坑镇烹饪豆腐喜欢原汁原味的做法,简单的食材简单的做法,这味道却不简单。据说,石坑人招待客人的时候,必上的一道菜就是清水豆腐。正是这样一道看似平平无奇的菜式,吸引了不少食客前来觅食。
清水豆腐之所以好吃,除了因为它清淡,更重要的是豆香味浓郁,给人一种寡而不淡的味觉享受。常有来自梅城或周边乡镇的人专程来石坑镇,点一道清水豆腐解馋。不禁有人产生疑问:清水豆腐的做法如此简单,为何不自己在家做呢?其中的秘诀就是清水,即石坑镇的山泉水。
用当地山泉水做出的豆腐鲜嫩,再用山泉水煮的豆腐鲜甜,可谓“鲜上加鲜”。因此,一道正宗美味的清水豆腐必备两个条件,就是当地的豆腐和当地的清水,缺一不可。
为了保证水资源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石坑镇注重生态保护,为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前不久,石坑镇广大职工干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踏着温润的泥土,种植树苗3500株,成片的树苗迎风挺立,生机盎然。
如今走进石坑镇,村内道路、公共场所、房前屋后和村庄周边都种上了许多花草树木,成片的荷花基地让人眼前一亮,全镇仿佛披上了绿衣裳,呈现出一幅生态自然的新农村景象。
美丽的生态环境孕育出美味的食材,出自石坑镇的清水豆腐值得一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