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28号:祁罗弗洋行。图源:东交民巷搜狐号
有一回,位于北京东郊民巷的德国使馆找了几个华工,雇佣他们整理花园。一场忙活下来,这几个工人弄得满头是汗。公使夫人就让人给他们一人倒了一大杯啤酒,让他们喝了以后解暑。
德国使馆主楼及附属建筑。图源:东交民巷搜狐号
这几个工人一喝,就连连摇头,恨不得就吐了,说:“这受不了,我们享受不了您这东西。”后来他们在私下里说起这件事儿时候,说这是什么酒啊,颜色跟马尿差不多,味道还苦了吧唧的,不如咱自己的酒喝着痛快。后来,“马尿”就成了百姓对啤酒的戏称,这一叫就是100多年。
所以,由于产能受限、喝的人少,啤酒的年产量也不高,最高年产量才4万吨。到1949年,全国的啤酒年产量仅有7000吨,还不足目前一个小型啤酒厂的年产量。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生产和经济成为了国家的首要任务,啤酒的生产主权收归国有。啤酒不像白酒对“北纬30°”有着迷之执着,基本上只要设备到位,啤酒在哪里都能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这就为后来啤酒的“春秋霸业”创造了条件。
1958年,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这批酒厂成为了后来中国啤酒业发展的骨干企业。
这是啤酒即将遍地开花的冲锋号。并且在这期间,我国啤酒厂的酒花已经不再完全依赖进口,青岛、北京、东北、新疆等地的酒花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