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初建时的陈嘉庚(左1)、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右1)
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当时的厦门大学是全国院系最齐全的五所大学之一,有“南方之强”之誉。当年,从聘请校长和教员,乃至校舍选址施工,陈嘉庚倾力而为,四处奔走。他亲自选址、设计、施工、监工,其规模之宏大、设备完美、特别是融合中西建筑、体现典型闽南侨乡特色的风格建筑,在当年是极为罕见。
即便在今天,无论是集美学村,抑或是厦门大学,那些被人称为“穿西装、戴斗笠”的“陈嘉庚风格”建筑,依旧是那么灵动大方,美誉远播。
厦门大学是1919年筹建的,两年后正式开学,当时的陈嘉庚独立承担所有办学费用。1926年以后,陈嘉庚的公司濒临绝境,即便是企业亏损,他仍咬紧牙关坚持,“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
1937年,面对财力短绌,他不得不将厦门大学移交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办,即便私立的厦门大学变为国立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仍不断拨款资助。
日军占领新加坡,陈嘉庚避居印尼爪哇玛琅巴蓝街四号。
抗日战争爆发,陈嘉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成立“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他被推为主席。1940年陈嘉庚率“南侨总会”代表回国慰问抗日军民,并实地考察,新加坡被日军占据后,他只好避居印尼。
很多人都在思考,陈嘉庚留给21世纪的文化遗产是什么?我想,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拥抱陈嘉庚精神,实践陈嘉庚精神,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有更杰出的表现。
陈嘉庚先生倾财兴学,功垂竹帛。人人仰慕陈嘉庚,绝对不是羡慕他的身家资财,而是嘉庚精神。陈嘉庚的思想及精神、修为及品格的魅力,远比他曾拥有的财富更富有,更受敬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举个例子,1942年1月,日军发动对新加坡的总攻,新加坡危在旦夕,当年2月陈嘉庚被迫前往印尼避难,匆忙之际来不及通知家人。即便在那样的危急时刻,他仍然为集美学校的经费筹款而殚精竭虑。
在集美学校受战乱纷扰而被迫内迁时,为了将学校继续办下去,当时的陈嘉庚族亲陈六使、陈嘉庚女婿李光前、长子陈济民、次子陈阙祥都纷纷汇钱回国。陈嘉庚先生说:“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化服务,虽屡经困难,未尝一日忘怀!”
陈嘉庚、李光前翁婿风范:问世间,钱为何物?
1905年的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说:“我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
坚信“教育为立国之本”的陈嘉庚先生,生前一旦经营得利,即以所得兴学办学,从小学到中学,各类专科学校,以及新加坡等地海外华校,乃至创办著名的厦门大学,其受到热烈之支持,规模之宏大、影响力之深远,受惠师生人数之多,均为全国之冠。
即便一度受世界经济不景气而影响及自己开办的华侨企业,陈嘉庚斩钉截铁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陈嘉庚,为集美及厦门大学兴建了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在新加坡也积极创办和资助六所华侨华文学校,可他在集美自家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房,空间狭小且暗,晚年时他每天为自己订下的伙食标准是5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