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简短的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4-04-04 04:00:46

开篇声明:本文为笔者原创图文,欢迎关注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文章虽长,但精华在后面。喜欢九州的朋友,欢迎关注、点赞、转发、留言交流~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也叫他王荆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不仅在诗词文章上才华横溢、卓然有别,其在经世治国方面更是有着深邃超前的洞察力和经天纬地的方略体系,加之其孤傲高洁、不迩声色的超凡脱俗品性,更凸显了他的与众不同、卓尔不凡。

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简短的(1)

王安石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誉满天下、光照古今。据载,其一生写下了1600余首诗词,在诗歌上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而纵观王安石的一生,从年少成名睥睨天下,到上万言书不被认可备受打击,再到大权在握大刀阔斧变法,最后遭遇四面楚歌不得已归隐金陵,堪称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令人嗟叹不已。

正所谓诗如其人,诗中有人生,若想读懂王安石的一生,我们只须认真品味他不同时期写下的这6首诗词,便可大致窥其原貌。


第一首:《试院中》

创作背景:初出茅庐,一举中的

少时操笔坐中庭,子墨文章颇自轻。圣世选材终用赋,白头来此试诸生。

王安石的诗,尤其是早期的诗,相对来说比较直白易懂。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时年22岁的王安石第一次参加便以第四名的成绩进士及第。上面的这首诗就是他试院里参加科考后随口吟出的一首小诗,一个“颇自轻”表达了王安石溢于言表的满满自信,对于科考中的觉得犹如探囊取物。而后两句里,看着试院中那些考了一辈子的“白头”书生,又表达了他对于朝廷历来采用诗赋取士这种做法的不满,认为朝廷选材取士应该更加务实,不应以诗赋来衡量人才。

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简短的(2)

古代试院

从这首小诗中,我们已然可以看出,王安石在非常年轻的时候便已经有了改革的零星想法,虽然还不甚明了,也未形成系统的思考和对策,但却已在心里埋下改革科举制度的种子。后来,当他担任宰相开始推行变法之后,也确实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废除了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确立了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的选拔标准,之后又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此外,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出,此时的王安石身上已经隐隐呈现出那种年少轻狂、自信满满、睥睨天下的傲然之气。


第二首:《古松》

创作背景:志向未展,辞官为母丁忧之时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看似写古松,实则写的是自己。一棵古松秀于林间,高耸入云,雄伟挺拔与众不同。夜风吹来,发出铿锵之声,映衬着千山月照,更加雄伟拔萃。如此大才,岂是粪壤之力可以培育的,而是得到了大自然的造化之力,凝聚了乾坤精华。最后一句表达了自己的心境,要是朝廷缺少栋梁之才,取用就是了。如果没有能够使用如此大才的能人,就不要来侵扰它的清净了。

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简短的(3)

参天古松

王安石用古松比喻自己,感叹自己虽然有出类拔萃、鹤立鸡群的经世大才,却一直没有遇见懂得使用的“良匠”,傲气之外也徒增几分怀才不遇之悲凉。这一点,如果我们了解他在仕途上的遭遇便更加了然了。

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时任度支判官的王安石乘回汴京述职的机会,向宋仁宗呈上了一封《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洒洒长达万言,在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以革除北宋立国百年来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此次肝脑涂地的上书并未得到年老力衰的仁宗的认可和采纳。等待一段时间未得回音的王安石表示很受伤,一种怀才不遇的悲凉感涌上心头。此后,朝廷多次委任他朝廷要职,他都固辞不就,有一回听说宣旨的太监上门了,他立刻躲到厕所里不出来,太监只好把圣旨放在他的厅堂之上,结果王安石从厕所出来看到后立刻拿起圣旨跑出来追那太监,硬是让太监拿回去。这种事估计也只可能发生在北宋年间,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王安石家中老母亲病逝,于是他便遂辞官回江宁守丧。没多久,宋仁宗病逝,病秧子宋英宗继位,其在位时期(公元1063年—1066年),也曾多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概其原因在于他认为宋英宗并非能够使用好他的那个“良匠”,不如继续等待时机。

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简短的(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