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来看,胤禛始终独来独往,从不结党,可实际上,胤禛在私底下却结交了年羹尧,隆科多等人,这些无不是各个要害部门的重臣,像年羹尧任四川总督,西北战事的后勤总管;而隆科多在康熙中后期任步军统领,相当于首都的警卫首领。
康熙其实是一个特别矛盾的人,虽然在历史上康熙雄才大略,开疆拓土,但是一代雄主也有自己的软肋,其最害怕别人威胁自己的皇权,对待儿子康熙也是一样,既害怕他们没有才能,又害怕他们威胁自己的地位。
很简单一个例子,前太子胤礽其实是一个做事时之人,但其又害怕威胁康熙的地位,这就导致胤礽在做事时畏首畏尾,最终因罪被废。
其实康熙跟朱棣有诸多相似之处,毕竟朱高炽还是太子时,就经常受到这样的折磨。不过通过深层次分析,康熙选太子的标准,表面杂乱无章,其实也有着一套逻辑。
1、能掌控全局
康熙体验过被鳌拜支配的恐惧,所以对君主掌控全局的能力非常看重,康熙所要选的就是有能够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皇子。
八皇子胤祀有这个能耐,其更是被称为“八贤王”,可也正是因为这个名号,导致胤祀最终被群臣反噬;而二皇子胤礽,却因为国库欠款的问题,被手下裹挟着卖官。
因此,这两人自然不在康熙的备选之列。
2、有政务能力
论处理政务,比较有经验的就是老二、老四和老八,老十四武功比较厉害,老三儒学比较厉害,而老二胤礽被吓得战战兢兢,老八为了权力能置大局于不顾,而大清朝需要的确实一个踏踏实实来治理国家的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