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包粽子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习俗。不同的地方,所用的原材料不太一样,但是糯米和粽子叶基本都一样。不过在广西合浦县客家人中,包粽子的粽子叶却非常特殊。
合浦客家人包的粽子所用的粽子叶,是一种叶子三边带有锯子形状的植物,在沿海地区生长得非常多,即使在海边也能生长。这种植物叫做簕古,客家人叫做“箩古”,这个“簕”是带刺的意思,描述了“簕古”的实际形状,因为在客家人中,出门走路,被一些植物刺到了手或者脚上,会说被“簕堵”。
客家人所用的粽子叶从采摘到做成粽子叶工序非常麻烦,是一个真正的“刺”手活。“簕古”采摘回来,先把“簕古”的锯子形状去掉,然后用水煮一边,把叶子煮软了,这样在包粽子的时候,粽子叶才不会破。
这个“簕古”相对于其他粽子叶,其形状更加的长,最长的可以超过1米,一般都是一张粽子叶包一个粽子。不像其他粽子叶包一个粽子要好几张粽子叶。
合浦客家人做的粽子除了粽子叶与众不同外,包粽子的原材料还有一个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客家人的粽子馅一般只有两种,一种是五花肉,另合浦客家人做的粽子用了一种独特的野生香料做粽子馅,当地人俗称“拐捞”,或者“假捞”。过去在家门口的竹林地下就有的一种野生材料。“拐捞”是用来包住五花肉用的,当粽子蒸熟后,“拐捞”就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味出来。
合浦县客家人包的粽子有两种,一个是三角粽,一个叫做“枕头粽”。“枕头粽”为长方体的粽子,因为像枕头,所以也叫做“枕头粽”,“枕头粽”个头庞大,一般一个有一斤多甚至两斤都有。包粽子是一个技术活,作为一个地道的合浦客家人,自己也表示不会包粽子,因为包不好的话,粽子在蒸煮的时候就溢出来了。
其实,用“箩古”和“拐捞”包粽子,也并不是合浦客家人独有的,在博白县和湛江等地,也有客家人是这样做的。合浦客家人的粽子,可能公馆镇的比较出名,因为有很多媒体报道过,目前在北海市区,会偶尔看到有人在街上叫卖公馆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