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就提到了“水引馄饨法”,也就是饺子的制作方法。
在唐代,人们更喜欢用“牢丸”的说法,在《酉阳杂俎》中提到“笼上牢丸”、“汤中牢丸”。“笼上牢丸”就是蒸饺;“汤中牢丸”则是煮饺。
到了宋朝,因为避讳,所以“牢丸”去了一点,称为“牢九”,同时也出现了“角子”的称呼。
在当时的《东京梦华录》还有一个雅称,“双下驼峰角子。”“驼峰角子”是形如驼峰的大饺子。
元代的时候,饺子有了新的叫法,“扁食”。元宫廷食谱《饮膳正要》就出现了“扁食”称谓。
打了明朝,饺子从“扁食”又变成了“匾食”,《酌中志》说:“初一日正旦节……吃水点心,即匾食也。”这里的水点心“匾食”就是饺子。同时也恢复了宋代的称呼,又叫回了“角子”。
明朝后期,出现了“椿树饺儿”的名词,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了“饺子”的称呼。
清代的时候,受满族文化影响,饺子又称“煮饽饽”。《乡言解颐》中说:“除夕包水饺,谓之煮饽饽,亦犹上元元宵、中秋月饼之类也。”
如今,春节吃饺子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仪式。因为饺子形如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馅中包钱,寓意恭喜发财:馅里包蜜枣,寓意生活甜蜜;如果是花生,寓意长寿健康。
纵观全国,饺子的包法各有不同,有荤有素有厚有薄。但不管是那种饺子,都包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说对吗?
祝大家新年愉快,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