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卷大葱
我的少年读书时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咱们的国家一穷二白,我们的人民节衣缩食,俺们的家庭少盐寡油。
我随爸爸远离家乡在外地上学。爸是教师,一日三餐吃住在校。那时候,学校有个小食堂,专门供应离家远的老师,食堂是有一顿无一顿,吃了上顿没下顿,更多的还是自己起伙做饭。
我和爸的饭食简单枯燥,天天都是吃馍喝红芋茶,咸菜加黑酱豆。馍是妈烧柴禾蒸的杂面馍,周末回家带回学校够一星期所食。杂面馍是用高粱、红片、黄豆之类的粗粮磨成的面粉做成的。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次小麦面粉做的好面馍。一年四季难得吃上几回肉,油也确实很难得,所以就很少炒菜。吃蒸馍蘸酱豆,喝面条拌咸菜是家常便饭。
爸代两个班的数学课兼班主任,还教唱歌。教学任务繁重,又缺失必备营养,身体显得很瘦弱。我呢,吃饭挑三拣四,学习又比较用功,也许因为营养不够,所以也搞得尖嘴猴腮、黑不溜秋的。可是,爸很疼我。每当我数学考试得了100分,他就犒劳我一顿美餐:煎饼卷大葱。
爸找出过节时用油票购买的一瓶香油,拿出一个汤盆,抓三把好面,一把粉面,打两个鸡蛋,用清水搅拌。少许,拧开煤油线芯炉子,准备煎煎饼。我在旁边看着,并贪婪地深深呼吸满屋子的香气,生怕香味跑掉浪费了可惜。爸边煎边给我传授方法。他说调和面糊是关键第一步,水与面的比例恰到好处,达到不稀不稠,盐要适量与面糊搅在一起。面糊调制完毕后,要适当滋润10分钟。油是润滑锅底的附加物,不可多用,更不能浪费。煎的时候火候很重要,舀一勺面糊,均匀摊开,不停地略微倾斜铁锅慢慢转动,让煎饼均匀受热。根据时机,迅速翻转,让煎饼的两面都能熟透。爸爸最后又总结说:啥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经过亲自动手实践,光靠嘴皮子呱嗒,纸上谈兵,终究不会成事的。
在那个年代煎饼卷大葱也算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煎饼只有三锅,爸吃一锅,我吃两锅。煎饼圆圆的只有碗口那么大。我狼吞虎咽,三口并作两口,没经细嚼慢品就风卷残云一扫而光了。爸说葱是调味品,能预防感冒,年少的我虽然对生葱的味道不是十分喜欢,但出于“预防”的目的,也只得捏着鼻子吃棵葱了。
第二天放学后,爸问我:煎饼好吃吗?我点点头。爸又说:知道为啥给你弄顿好吃的?我答因为数学考了100分。爸接着说:你语文落后了,不咋样呀!······爸爸既鼓励我,又鞭策我。他的一番满含期待的话语坚定了我学习语文的信心。
这以后为了提高语文成绩,我在爸爸的引导下开始坚持写日记,背作文。我把吃煎饼卷大葱的经历和感受也写进了日记里:
煎饼有营养,大葱可预防。爸爸奖励我,给我做了顿好吃的,是希望我身体强壮,不得感冒。“葱”的读音是“聪”,寓意是“聪明”,煎饼的形状像“0”,隐喻是“美满”,一根大葱两个煎饼多么像数学中的“100”啊!爸是夸我聪明勤奋,期盼我长大后生活美满。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爸爸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教诲。
经过一番刻苦努力,我作文能力有所提高,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
为了奖赏自己,我趁爸周末回老家的机会,在学校宿舍里偷偷地学做煎饼。第一次做这精致的活儿,可想而知,结果是一塌糊涂,招前不顾后,一败涂地。面糊稀了兑面,稠了兑水;火大饼怄,火小饼生;快了饼碎,慢了饼焦;早了锅凉,晚了锅烟······直搞的饼不像饼,面不像面,急得我团团转。直到后来才明白:实践出真知;慢工出巧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煎煎饼这粗中有细的活儿,凭的是手上的硬功夫,靠的是心上的软实力。火候的大小,时间节点的控制,转速是快慢,倾斜的角度,心里的悟性,不能有丝毫的焦躁和大意······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是高楼大厦名牌宝马;人民锦衣玉液,山珍野味,鸡鱼肉蛋,豆奶海鲜。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吃到过爸爸当年那煎饼的味道了。那熟而不焦怄,软而不生硬,香而不滞涩的纯正、绵厚、朴实的香味已深深地扎根在了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