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鱼又称为大米鱼,一种形态和鲈鱼相似的鱼类。和鲈鱼不一样的是,其体色发暗,呈现灰褐色。同时在背鳍鳍棘上边缘呈现黑色,鳍条部中央会有一纵行黑色条纹。米鱼呈现扁平状,背部及腹部呈现弧形。一般来说,米鱼主要分布在东海舟山洋面。不过由于其喜欢栖息在浑浊度较高、暖温性底层海域,因此也分布在我国的渤海、黄海区域。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岸,除了我国,朝鲜以及日本南部也有分布。
米鱼相比于其他鱼类尤其是同一区域的黄鱼来说有很大优势,其一就是体型上。米鱼体长一般来说可以长到80厘米左右,体重可以在10斤左右。而曾经有新闻报道过2013年9月一台湾渔民捕获的重达45.5公斤,也就是91斤的大米鱼。想象一下,估计不仅是和黄鱼相比它更大,就连其他大鱼类讲能长到这个重量的怕也是少之又少。
其次,米鱼还有一大优势,那就是它属于小区域性洄游鱼类,在特定季节集中产卵,并且它成长周期比黄鱼快。就产卵量来说,米鱼怀卵量在20万粒到200万粒。在完成产卵之后就又游回设施区,以小型鱼类、虾等为食。整个生长过程,仿佛产卵洄游就是一个小插曲,一点也不影响其正常生活。这也导致,如果在某片米鱼聚集的海域捕鱼,那肯定都能有所收获。
米鱼作为鱼类的一种,能成为那一片区的特产,自然有其道理。首当其冲的就是其经济价值,正如上文所说,米鱼个体能长得很大,生长也快,是众多食材的原材料。有市场就有消费价值,并且民间还有米鱼越大,如果是公的,那么就更值钱的说法。那么,自然经济价值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且,由于有了米鱼这一大收入来源,也解决了众多渔民的生计问题,这也是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