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朱光亚、许渊冲、杨振宁、王传纶、王希季
02、小试牛刀1939年,许渊冲在读大一的时候,翻译了自己第一部作品。
他翻译的是一首诗——《别丢掉》。
作者梁思成的夫人、徐志摩的女神、著名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在诗中写道: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漫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许渊冲是这么翻译的:
The moon is still too bright;Beyong the hills the lamp sheds the same light,The sky besprinkled with star upon star,But I do not know where you are。
这翻译一出,技惊四座,中国翻译界为之沸腾,一个天才,异军突起。
1941年,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飞虎队。
许渊冲报名服役,为飞虎队担任翻译。
陈纳德
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
主持人黄仁霖,亲自上阵,把该词勉强译为:
nationality, people's sovereignty, people's livelihood。
结果在场美国大兵没一个能听懂。
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道: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
民有,民治、民享是美国总统林肯的名言,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民族、民权、民生。
许渊冲用这样的方式,化解了中美双方交流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展露头角,传为译林佳话。
1948年,他到巴黎大学留学,得以精通法语,深入研究法国文学。
期间留法学生组团去罗马,受到教皇接见,学生中只有他懂得意大利语,于是由他代表留学生讲话,可见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之深。
1951年,许渊冲毅然决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一起回国后,参与新中国建设,他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03、诗译英法唯一人1956年,许渊冲开始开始出版译作。
中国自近代以来涌现了很多翻译家,提出了很多翻译理论。
比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鲁迅提出的中国文学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钱钟书提出“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朱光潜提出的有诗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
郭沫若提出的“再创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
傅雷提出的“神似说”——“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叶君健提出的“竞争说”——“要把尽量多的世界文学名著变成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这里要展开竞赛”。
许渊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三美”“三化”——意美、音美、形美;深化、浅化、等化。
许渊冲有很多将外国文学家翻译成汉字的经典之作,但他最厉害的是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和法文!
他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翻译本来就不容易,相比之下,诗歌讲究格律音韵,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翻译者要将诗词佳句,转化为文化底蕴完全不同的英文或者法文,还要做到对仗工整,意达情达。
唐诗宋词博大精深,理解已属不易,况且要译成外文,其难度可想而知,不是大师压根就不敢碰。
但许渊冲选择迎难而上。
他先后出版汉译法作品《唐宋词选一百首》,《中国古诗词三百首》。
汉译英著作品主要有《西厢记》、《诗经》、《宋词三百首》、《楚辞》、《中国古诗词六百首》、《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唐诗三百首》、《新编千家诗》等作品。
他的30首译诗被国外的大学选作教材。
在这些翻译中,许渊冲神作不断。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这样两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有些人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心在远方,地上就没有车马喧闹的声音。”
而许渊冲认为,是因心远,才有地偏,
所以他这样翻译:
Secluded heart creates secluded place(僻静的心,创造了僻静的地方)
柳宗元的名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许渊冲翻译成: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许渊冲
杜甫的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曾被著名诗人余光中看做无法翻译的诗句。
许渊冲翻译成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hour.
其对仗之工,其意境之美,将诗词里面的韵味全部翻译出来了,简直神乎其神,所有专业翻译家自叹不如。
最绝的是,他还曾翻译中国古代戏曲。
《牡丹亭》、《桃花扇》、《西厢记》等经典戏曲都是由他翻译的。
其中尤以《西厢记》的翻译最为神妙。
《西厢记》,被金圣叹称为“天地妙文”的奇书,包罗了中国式戏剧的所有特点:铺垫、曲笔、借代、隐喻。
整部《西厢记》几乎每一句都让翻译家发愁。
比如,张生初见莺莺,说了一句——
“蓦然见五百年风流业冤!”
这句很难翻译,什么是“业冤”,什么是“风流”?
怎么翻译都让外国人蒙圈。
而许渊冲是这么翻译的,
Who is there if not the beauty who has sown love seed in my heart for five hundred long years!(那不是她么,五百年前在我心中播下爱情种子的美人!)
再比如,《西厢记》中张生描述莺莺相貌:
“下面是翠裙鸳绣金莲小,上边是红袖鸾销玉笋长。”
“金莲”和“玉笋”,根本无法直译,再怎么直译,都会丢掉本身的韵味。
许渊冲却突发奇想,将lily-like(百合花般的)翻译“金莲”,用 taper(逐渐尖细的)翻译“玉笋”,这样以韵文译韵文,以特色对特色,惊艳世人。
许渊冲尽最大可能保留中国诗歌的音韵美,采用了外国人能看得懂的表达方式,让外国人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
他翻译的古诗词,既要工整押韵,又要境界全出,古典诗词有的比喻、借代、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在他译后的英法韵文中也有。
这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他的老同学杨振宁说:
“你几乎每天一个灵感,我多年才有一个。”
04、译*诗作第一人“他特别尽力使译出的诗句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从本质上说,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好的事,但他并没有打退堂鼓。”
1958年,许渊冲开始将《*诗词》翻译成英文和法文,他成为“译*诗作第一人”。
*诗词不好翻译,*的诗词寓情于景,富有哲理,直抒胸臆。
可翻译起来,往往词不达意,失去了应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