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为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茶光州上....”。旧信阳县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载,义阳土贡品有茶。”
北宋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
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毛尖列为名茶。
清朝年间,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并在当地成立了元贞茶社,请名师专门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在民国时期,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了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1915年,在信阳茶人陈雨人等人的努力下,信阳选送了著名的车云山千佛塔的毛尖、贡针、白毫、雀舌等十一种茶样,经过几度遴选,最终以其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独树一帜,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国际博览会,一举获得“世界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扬名天下。
1949年起,新中国重整河山,中国茶业从谷底开始缓慢恢复,1958年它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02 名山秀水出好茶大别山和淮河水横穿信阳东西全境,浅山,翠峰,秀水,美泉营造出一片肥美的土地和绝佳的环境。苍郁的绿意,迷蒙蒙的雾气,柔曼的细雨,粼粼的涟漪,描绘出一片茶园的乐园。
名山多名寺,名寺多古刹。这样的名山,秀水,古刹哺育出信阳毛尖和无数好茶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