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通菜、蕹菜最先由南方兴起,由南向北传播,由岭南奇蔬变成了长江流域的常见蔬菜,栽种方法也由水栽变成了地栽。所以在岭南地区,古已有之的是另一种种植方法:“南人编苇为筏,作小孔,浮水上。种子于水中,则如萍根浮水面。及长成茎叶,皆出于苇筏孔中,随水上下,南方之奇蔬也。” (《南方草木状》)。
由于“蕹菜”这一自古以来的叫法,时至今日只有两广一带较为常见,所以南方尤其是广东人,很喜欢把北方的蕹菜称为“旱蕹”,而南方的就称为“水蕹”。
这个科目的菜,都容易“招黑”而通菜蕹菜在煮熟之后,很容易变黑的原因,也和这种“旱种”和“水种”的种植方式有关。
据华农一农科教授介绍,蕹菜是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属的成员,跟牵牛花是亲戚,跟番薯也是亲戚。而旋花科的植物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生长过程中,很喜欢吸附生长环境中的“铁元素”。而铁元素有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高温之后,暴露于空气环境里很容易氧化变黑。
这也是为什么通菜和番薯叶,在煮熟之后容易出现黑褐色的原因。
据教授的进一步介绍,铁元素多游离于固体土壤之中,所以在土地里“旱种”的“旱蕹”,较容易熟后变色;而根部浮于水中的“水蕹”,吸收铁元素的机会会小很多,但也会有吸收,所以熟后变色会比较慢。
而一些在特殊产地出产的通菜,例如“博白通菜”和“海南通菜”,由于是“水蕹”,加之当地水质、土质环境中铁元素含量很低,以至这些通菜吸收铁元素的含量极低,所以才会出现熟后不变色或难变色的现象。
怎样炒,通菜才不易黑
知道了通菜变黑的原因,那么有什么方法了让它不变色,或者是延迟变色呢?
几位烹饪大师就以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方法:
博白的厨师何大厨就介绍,当地人炒通菜都有妙招,早上炒的,放到晚上空心菜都不变黑。当然,这跟地理标志产品“博白通菜”本身的特性有点微妙关系,但主要还是炒法。
他介绍,当地人炒通菜,水焯是必要的,重点是加白酒、猪油。把水烧开,达到沸点,加点白酒,然后加入适量的猪油,然后迅速将通菜放进沸水中,不停的翻动,等九成熟后捞出,然后再以热锅放姜蒜等调料等,大火爆炒一下马上起锅。
何师傅总结“放白酒、放猪油是关键;还有焯得够不够透,也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