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碎面,榆林的杂碎面主要是指羊杂碎的面,在榆林有“一碗羊杂碎,半世还魂汤”的说法。榆林的冬天,羊肉是必不可少的美味。而羊杂碎,更是榆林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美味早餐。正宗的羊杂碎讲究色、汤、料、味俱全。汤要老汤,料要新鲜,味要奇香。
羊杂面和羊杂碎的整体配料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羊杂碎里面的主料是手工土豆粉条,而杂碎面的主料则是手工手擀面。出锅之后必须加入香醋、香菜、红葱花,一碗清香爽口、辛辣热麻、咸中得味的鲜美羊杂面就可以享用了!
在天气冷的时候,美美的吃上一碗,浑身便热起来了。杂碎面的热量很足,在寒冷的冬季,一碗带汤的杂碎面刚下肚,身体就变得温暖,寒气顷刻间被驱散。冬天,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或者杂碎面,撒上香菜,红葱花,羊油辣子,搭配一个夹着猪头肉大油旋的“狮子大张口”,美味十足,特别扎实。
沙盖疙瘩汤,榆林人非常爱吃的一种汤类面食。逢年过节,也是榆林人餐桌上必点的一道饭后汤。
沙盖疙瘩汤和普通的疙瘩汤做法基本一致,只不过多了一料~沙盖菜。沙盖菜不长虫子、不生蚰汗,蚊蝇不沾身,是榆林最纯正的绿色食品。沙盖菜是榆林地区最常见的野菜之一。人们习惯将新鲜的沙盖采摘回来,微微晾晒,再腌制食用。腌好的沙盖菜非常爽口,吃法多种多样,凉拌或是热炒,尽显其风味。吃碗沙盖拌疙瘩,既可以稀释油腻,还能缓解酒力,使肠胃减轻负荷,是一道非常健康的养生菜品。
榆林人素来豪爽,行为不拘小格,饮食上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酒后再来一碗沙盖拌疙瘩汤,可以有效的稀释油腻,缓解酒力。所以,沙盖拌疙瘩汤很受榆林人喜爱,也值得外地到榆林的朋友尝一尝!
羊肉扁食,说起扁食,榆林无人不晓,那油香油香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旧时以致把“扁食圪蛋家常饭”当作富有的标志,当作日常饮食中追求的最高目标,过年能吃上扁食就心满意足。就连外地人到榆林古城品尝过扁食之后,也难以忘怀。榆林比较有名的扁食馅儿以羊肉加黄萝卜为主料,辅以红葱、炝油等佐料,蒸煮皆可。
其实扁食与饺子、馄饨同出一宗,旧时山西至福建都有称呼“扁食”之说,由北方传至南方,又从南方返回北方。演变出了很多名字,叫云吞、馄饨、抄手、饺子等,都是一些因人而异的时兴名称,唯独榆林等地坚守传统,仍叫扁食。扁食非但不扁,还包得鼓鼓的,像元宝一样,保留了榆林与别处不同的朴实特色。
榆林扁食能有如此美味,其选料、制作是非常讲究的。制作扁食的原料彰显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汇聚,馅料中的羊肉,必须来自榆林北草地的滩羊肉,且要羯羊肉,肉嫩膘厚且瓷实,做出来的羊肉馅口感好。
首先把肥瘦相间的羯羊肉,剔去筋膜、内脏油等,而后将羊肉切成厚片,再切成筷子粗细的条,最后切成豆粒大小的丁丁,这样煮熟的扁食肉丁依然完整,肥瘦匀称、口感甚佳。自家做图快、图省事,可以用绞肉机打成肉沫,但口感却赶不上丁丁肉馅。因而上乘的扁食馅必须是上好的羊肉、必须得手工切制。再就是须有上好的黄萝卜,产自榆林古城北部沙地,那种粗壮、没毛根、屁股小而圆、色呈金黄的萝卜。萝卜用擦子擦出扁形长条,然后倒在笼布上,推平加盖、旺火蒸至刚熟且无生脆味即可出锅。蒸好的萝卜馅,条形完整,软硬适宜,然后放在案板上,用刀剁碎至肉粒大小即可。
另外将剥好的陕北红葱切成碎粒,埋入肉馅中以防跑味,最后将制作好的馅料倒在一起,加入适量盐、撒上调和面,香油等佐料拌匀即可。做榆林的羊肉扁食馅必须要用本地的红葱,这是榆林扁食馅的重要材料,这是增香提味的关键。羊肉、黄萝卜、红葱,三种食材不可或缺。这三样原料是制作榆林扁食馅料的必需品,方能吃出正宗的口味。
扁食除了好的馅料,还要有好的扁食皮,一般选用上好的精粉,如五得利、富强粉,倒入盆中,加入适量温水,揉和成稍硬的面团,放入盆中盖上湿笼布,饧一会儿,再反复揉成光滑的面团。根据需要切出来一块,放在面案上揉光、搓成长条,用手揪或用刀切成均匀的小剂子,逐一搓圆压扁,用小擀杖擀成边缘薄、中心略厚的圆形面皮。左手手指并拢,放上扁食皮,右手取馅放在皮上,拇指合起,右手包起来,一捏一拢,元宝形的扁食生胚就包好了。
捏好的扁食要码放整齐,放扁食的地方要提前撒上一层薄薄的扑面,以防互粘漏底,煮扁食也是一件技术活,火要旺,不能太猛,扁食下进去之后,开水锅滚三滚,点几次凉水,掌握成熟度,以防止溢锅,至扁食全部肚子朝天,浮在水面,再稍煮片刻,即可用笊篱捞出控水盛盘,蘸醋食用。亦或者捞入烩菜粉汤的碗中,连菜带汤一起食用。另一种是煮至半熟捞出倒入蒸笼,旺火蒸熟后也可食用。还有一种是用烫面,捏成带眉毛状缝合花边,鼠状扁食,个儿稍大,直接码入笼屉上旺火蒸熟后,即可出锅食用。三种做法不同,味道也略有不同。煮出来的水分大一些、味略淡,蒸出的扁食味更浓香一些,煮后再蒸的介于二者中间,至于用选用哪种方法,可根据口味浓淡或接待人的需求多少而定。
榆林的扁食看似简单,其吃法也有讲究,细致一点的人家,备有扁食的小碟,加香醋、香油、现捣的蒜泥、葱花、辣椒油等,也有加酱油蘸着吃的。嫌麻烦或人口多的人家各捞一碗扁食,直接将蘸料倒在扁食上即可各自享用。
从营养学的角度讲,榆林的羊肉扁食据说也是一种大补美食。而羊肉历来被当作大补的食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有其功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治虚劳恶冷,五劳七伤”。黄萝卜质细脆嫩、有特殊的甜味,有治疗夜盲症、保护呼吸道和促进儿童生长等功能,含有丰富的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由此可见,榆林的羊肉扁食是一种强身壮体的营养食品,当然有“三高”症状、发热上火者不宜多食。
扁食对榆林古城人来讲,也是一种吉祥喜庆的美食,榆林地区过年后的正月初一第一顿饭必吃扁食。每逢喜庆节日,或接待贵客也吃扁食。新婚迎娶回来的新人必须吃“儿女扁食”,吃了儿女扁食寓意将会儿女满堂。在榆林古城年三十午夜时分,男人、孩子们玩兴正浓,主妇们已煮好扁食,催促进食,每人必须食四个、六个、八个,曰四喜临门、六六大顺、八方来财,年年好运来,称为揣福或揣元宝。榆林古城人出嫁迎亲,扁食粉汤是必备。送亲前早早就捏好小巧玲珑的扁食,送亲的人和前来娶亲的人必食四个扁食,名曰送福,多子多福,到男方家又是一碗扁食粉汤,名曰接福,早生贵子。过年时,全家一起会包制大量的扁食,吃扁食寓团圆,全家老少一起过个团圆年。
扁食虽小,但在榆林饮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扁食,成为人们生活富有的一种标志。馅料独特、造型美观,富含喜庆文化寓意的扁食,成为榆林古城的一种品牌食品,待客必备的招牌美食之一。
小小的面团在勤劳智慧的百姓手中千变万化,辗转间就变成了一顿多滋多味的面食佳肴。面食是榆林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榆林的十大名面,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香气透过窗棂,朝着美好的生活氤氲开来。平凡的世界,品味出不平凡的美味,大美榆林的十大名面你觉得怎么样?哪款更吸引你的味蕾?榆林的面还有擦节、和菜面、杂面叶、榆林炒面、榆林臊子面、和汤面、小米凉面、猪肉面、凉调面等等,点赞关注不迷路,这里还有更多不一样的美味,不要错过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