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酸菜坛子里的烟火气
咱家阳台上那个青花瓷坛子,跟着我搬了三次家都没舍得扔。去年霜降前,我特意跑了趟郊区菜市场,扛回来二十斤青杆子雪里蕻。卖菜的老张头听说我要腌雪菜,蹲在摊位边上跟我唠了半小时:"这腌雪菜啊得像疼自家闺女,盐多了齁嗓子,少了要长白毛。"
雪菜肉丝面在江浙一带扎根少说百八十年了。听我太奶奶说,早年间跑船的汉子们,谁家媳妇儿要是端不出这碗面,是要被街坊笑话的。这菜最妙的就是雪菜那股子酸劲儿,能把猪肉的腻味都解了。去年我在苏州平江路老面馆后厨偷师,看见掌勺的王师傅往汤里撒了把晒*橘皮末,说是祖传的提香秘方。
备料讲究个"三亲原则":雪菜最好自家腌,猪里脊要现切,面条得是当天压的。不过现在年轻人没空折腾,咱就灵活点——超市买回来的袋装雪菜,记得用清水泡三遍,攥干水再下锅。肉丝选猪前腿梅花肉,带点雪花纹的最嫩。鲜切面买不到?挂面也行,但煮的时候得往锅里撒把盐,这样面条才劲道。
第二章 灶台边的唠嗑教学
咱先把这梅花肉顺着纹理切成筷子粗的条。别学饭店里用嫩肉粉,自家吃实在点,半勺生抽、半勺料酒,再来点白胡椒粉,抓匀了腌上十分钟。这空档把雪菜剁得碎碎的,讲究人会把菜帮子和菜叶子分开——菜帮子脆,叶子软,下锅时间得错开。
铁锅烧热了,倒两瓷勺菜籽油。等油开始冒青烟,抓把姜丝扔进去爆香。这时候把肉丝"刺啦"一声倒进去,别急着翻动,等贴着锅底那面微微焦黄再翻炒。去年我侄女来学做饭,就是这步没沉住气,把肉丝搅成了肉渣。
肉丝刚断生就推到锅边,腾出地方下雪菜帮子。大火快炒三十秒,再把菜叶子撒进去。这时候得调个底味:小半勺糖是灵魂,能把雪菜的酸味吊得透亮。去年在绍兴认识个老师傅,教我在这个时候淋小半碗黄酒,锅气"轰"地窜起来,满屋香得能勾人魂。
添水有讲究,喜欢喝汤的多加点,想滋味浓的刚没过菜就行。水开了下面条,用筷子轻轻挑散。挂面煮两分钟就得捞,鲜切面得多煮半分钟。起锅前撒把青蒜苗,我家那口子好这口,每次都掐着窗台上的蒜苗尖儿揪。
第三章 老厨子的碎碎念
腌肉时千万别放盐!雪菜本身的咸度足够,我有回手抖加了盐,咸得邻居家狗喝了面汤都直挠墙。炒雪菜定要用猛火,去年用电磁炉试过,怎么都炒不出铁锅的焦香味。要是家里灶火不旺,可以把雪菜先焯个水,挤干再下锅,这样容易出味。
下面条的水量要记牢:汤多了变清汤寡水,少了成糊糊。有个讨巧的法子——备半碗热水在旁边,觉得汤不够随时添。煮挂面时看到锅里起白沫,赶紧点小半碗凉水,这样煮出来的面条芯子才透亮。
我丈母娘有招绝活:把煮好的面条先过遍凉白开,再浇热汤。这样面条更筋道,汤头也清亮。不过我们北方人嫌麻烦,直接锅里连汤带面呼噜呼噜吃,图的就是个热乎劲儿。
第四章 热气腾腾的日子
昨儿晚上下暴雨,闺女下晚自习回家冻得直哆嗦。我灶上咕嘟着雪菜肉丝汤,听见钥匙响就下面条。看她捧着大海碗连汤带面喝个精光,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我也是这样坐在老家厨房的小板凳上,看着奶奶站在煤球炉前搅动着铁锅。
这碗面最神奇的就是百搭。前天包饺子剩了点肉馅,我随手团成小丸子往汤里一下,照样鲜得掉眉毛。上个月朋友送来条水库鲫鱼,我用雪菜汤打底熬鱼汤,鲜味直接翻倍。所以说啊,家常菜就像过日子,哪来那么多死规矩,吃得舒坦才是正经。
灶台上的砂锅还在冒热气,窗台上的雪菜坛子又该翻缸了。这日子就像那老坛酸香,经得起时间腌渍,越陈越有滋味。下次你们腌雪菜要是盐放多了别慌,找我讨法子——去年我把腌咸的雪菜晒干了磨成粉,炒菜时撒点,比味精还鲜灵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