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面是北方乡村农家的一种面食。传统的做法是用一种木头做的“饸饹床”架在锅台上,“饸饹床”有三个主要部件,一根长长的木柄,木柄前方有一圆形杵棒和一个有圆形槽孔的支架,圆槽孔底部镶有一个带小圆孔的铁片,圆形杵棒与圆形槽孔相对应。把和好的面塞入饸饹床圆槽里后,一人在饸饹床的木柄上使劲压杵棒,就将饸饹面团挤轧成长条压入烧沸的锅内,等水烧滚了,一边用筷子搅,一边加入冷水,滚过两次,就可以捞起来,浇上事先用牛羊肉、红白萝卜等做好的“臊子”,撒上几片葱花,就成了一碗饸饹面。
在改革开放前,农村生活困难,老百姓家里小麦很少,只能留着过年用,吃的粮食主要是玉米、谷子、高粱、荞麦、红薯面及豆类等杂粮粗粮。因为细粮少,于是就有了粗粮细做的办法——做饸饹面。那个时候的饸饹面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是来了亲戚时才会制作出来供家人们食用。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吃遍了大米白面、山珍海味的人们,又回头寻找山乡野菜、五谷杂粮,以荞麦面、玉米面、榆皮面、绿豆面等为食材的饸饹面条也就走出了农家饭桌,来到了饭店或小吃集市。
在北京坡峰岭小吃集市上看制作饸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