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料记载,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在江苏抵御金军入侵时,南宋军队曾收获大量小米作为战利品。然而,士兵们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因为他们没见过小米,觉得食用它可能会让自己染病。
不过,小米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在漫长的历史上,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再加上战乱与贫穷。直到解放前,还有不少地区的农民以小米为主粮。
四、麦子小麦是加工面粉的原材料,这种谷物传入中国的时间比前面提到的谷物稍晚一些,后来主要在中国的北方种植,因为它更适应北方干燥、肥沃的土地。
用小麦做成的面食味道不错,营养价值也丰富。再加上后来引入了西式糕点的制作方法,可以制作出香喷喷的蛋糕和面包,所以它一直到现在都非常受欢迎。
过去只有北方人拿小麦做主食,现在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地方的年轻人也有拿面包、蛋糕当主食的倾向。
但是,由于中餐菜式与米饭的搭配口感独特,面食想完全取代水稻在中国主食中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菽(豆类)豆类包括红豆、绿豆、黑豆、白豆、花豆(芸豆)等多种,它们都是植物的种子,营养丰富。但需要注意的是,吃多了可能会放屁。
过去人们主要食用绿豆、红豆,可以把它们和大米一起蒸饭,或者做成豆沙,包进月饼里。红豆沙还可以用来做“夹沙五花肉”,白豆、花豆用来煲排骨汤,黑豆则一度只被用来打碎喂动物。
不过近些年来,“五谷养生”兴起后,黑豆也加入了五谷大军。于是,不光有了黑豆粉、黑豆浆、黑豆腐,超市有时候还有黑豆芽卖。
结语在上述提到的“五谷”之中,除黄米现代食用相对较少外,其余四种现在我们还是在吃,只是没有当成主食了。
现代中国人以稻米中的粳米为主食,稷(小米)、菽(豆类)则作为杂粮,偶尔混进米饭里蒸着吃,或者做成零食。小麦粉在北方依然是主食之一,在南方则用来制作馒头、糕点等。
至于黍(黄米),也不是完全不食用了。那些喜欢吃“五谷杂粮”的人们,还是会从网上或超市购买黄米,混到其他各色米当中,做成“五色米饭”。
唐代张潮的《江南行》诗云:“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这里的“茨菰”结的果实,原来叫做“菰米”。这种米的米粒细长,像火柴棍,颜色红黑。据说,它也是古人主食的一种。
只是后来“茨菰”受到真菌感染,根部肿大,不再结出“菰米”了。于是,人们吃不到“菰米”,就转而去挖它的根茎来食用,这个根茎就是如今人们说的“茭白”。
古代农业科技不发达,生产力低下,底层老百姓经常吃不饱饭。所以,即使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五种产量比较高的谷物,穷人也有可能吃不上,只能去挖一些野菜,找一些“五谷”的替代品来吃。
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粮食产量得到了极大幅度的增长。
截至二〇一八年,我们的水稻亩产比起刚解放那会儿翻了四倍有余。这些粮食不仅养活了中国十几亿人,每年还能出口一百五十万吨,帮助其他国家解决吃饭问题。
人类是杂食动物,身体每天都需要几十种不同的营养物质。虽然黄米、小米、豆类在今天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主食,但是它们各自含有的营养素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