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作《酱法》一节,提到一种名为「鱼酱」的酱汁:「鲚鱼、鲐鱼即全作,不用切。去鳞,净洗,拭令干,如脍法,披破,缕切之,去骨。大率成鱼一斗,用黄衣三升,一升全用,二升作末。白盐二升,黄盐则苦。干姜一升,末之。橘皮一合,缕切之。和令调均,內瓮子中,泥密封,日曝。勿令漏气。熟,以好酒解之。」
贾思勰认为,鱼酱源自汉武帝逐夷于海滨之时偶然发现的当地渔民的制酱工艺。这样算来,鱼露的诞生至少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了,只不过,当时鱼露的称呼还未出现,人们称这种鱼鲊(也就是糟鱼)腌制过程中所出的酱汁为「鱼醢」。
以鱼露为基础调制的佐餐酱料。© Stockfood.co.uk
鱼露也出现在欧洲和中东。古巴比伦有一种叫 Siqqu 的鱼露,古希腊有一种叫 Garos 的酱汁。语言学家任韶堂(Dan Jurafsky)追溯其来源,认为 Garos 可能是来源于当时古希腊在黑海附近的殖民地,那里的腌制鱼产品,比如鱼子酱,至今享有盛名。后来 Garos 演变成为罗马人的 Garum 。如今伊比利亚半岛上,人们仍然在制作这种酱汁。
无论被称作 Siqqu 还是 Garum ,这些酱汁的来源虽独立于今天流传更广的亚洲鱼露,但本质上都是通过鱼的发酵,由分解鱼肉中的蛋白得到。在这类腌制过程中,虽然会产生腥臭之味,但鱼肉分解后产生的多种氨基酸也带来了复杂的「鲜」,由此成为人们调味佐餐的绝好选择。
酱油(左)和鱼露。© Stockfood.co.uk
最早的酱油也是通过类似的做法,通过腌制肉类产生。肉剁成泥再发酵生成油,称为「醢」,另有加入动物血液的酱油版本,称为「醓」。《诗经 · 大雅》中有《行苇》一篇写到宴席,说「醓醢以荐」,指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酱汁。用鱼腌制的酱汁称为「鱼醢」,以与用兽肉发酵的「醢」作区分。前者经由手工艺发展,演变为鱼露,而后者在演变中用大豆代替了肉,发展成今天我们使用更广泛的酱油。
在没有冰箱、贮存不便的时代,腌制鱼类和肉类除了是产生酱汁的手段,更是保存食物的途径。不同手法腌制的鱼肉,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腌鱼产品。今天中国台湾澎湖地区还有腌制小鱼的习惯。渔民在夏天捕捞起一种叫「臭鱼」的小鱼,铺上姜并用盐腌制,一般两个月左右,鱼肉即可转变成软烂不见骨的状态,宣告熟成完毕,可以食用。这类腌制品原本被当地人称作「鲑」,现在的闽南语辞典中则写成「膎」,以免与鲑鱼混淆。膎一般不用来入菜,而用作蘸料,蘸食鲜鱼汤中的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