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李氏宗谱》记载,明清两代,扒头李氏家族共考中各类科举人才180余人,其中进士、举人19人,其余为生员(秀才)、监生(太学生)。民国初年,扒头义学改名养正学堂,这是偃师较早的现代小学。该校毕业生李瑞增,于1932年到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林学系留学,毕业回国后成为著名的林业专家。
三、甘露寺
该图片来自网络
扒头村一带在隋代就有一所著名皇家寺院,名叫甘露寺,是少林寺的上院,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扒头村附近的柏谷坞。李世登在建设扒头寨时,对这座寺院进行了重建。少林寺罗汉院经师释永赢说,明清时期甘露寺武僧团比少林寺的还要著名。可能受此影响,扒头村有尚武之风,清代共出武举人和担任武骑尉以上军职者有10余人。
甘露寺有盛大的庙会和集市,又加上交通优势,使扒头成为商业重镇。晚清、民国时期,这里仍是商号林立。著名的有:意信陆布庄、金中布庄、天锡堂饭庄、天水堂饭庄、谊奇银号、少堂银号、李金和烧鸡、欧阳春华烧鸡等。这里也有众多药局和医馆,最著名的是庆林堂,这是乾隆年间名医李庆林创立的医馆,其子孙承其业。这里有众多的作坊,他们恪守着祖传的工艺,最著名的是书启坊和星煌坊,前者是一家砖雕作坊,后者是一家木雕作坊。目前,这两家老字号的传承人仍在用世代相传的工艺,创作新的作品。
在甘露寺的庙会上,产生了独特扒头民间乐舞,即扒头大鼓、扒头狮子。当时,从事民间乐舞演出的组织称仙狮社,洛阳各县共有72个,而总社的驻地就是扒头。目前,扒头民间乐舞中,李长发的“二鬼摔跤”,被列入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扒头之战
1944年11月5日,驻偃师缑氏据点的日伪军300多人,拂晓前突然包围了偃师扒头村。扒头村是偃师抗日根据地的前哨,是日寇攻击佛光抗日根据地的必经地。皮徐支队进入偃师后,扒头村地下党和群众抗日热情高涨,抗日武装力量逐渐壮大,引起了日寇的恐慌。日本鬼子决定先拔掉扒头这颗“眼中钉”,再进攻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扒头村民兵自卫队获悉鬼子围村后,立即按照预定的方案,一面据守寨墙还击,一面向县抗日民主政府求援。期间,扒头民兵几次组织突围,都未能成功,伤亡20多人。
县抗日民主政府接到扒头报告后,立即派出县警卫队30多人,携带轻、重机枪赶去增援。日军发现后,调集兵力抵抗县警卫队,敌我双方形成对峙局面。随后,县武装科长裴子明、县委*刘石安带领600多名民兵赶来增援,准备对日伪军形成合围。日伪看势不妙,调头撤出战斗,逃回缑氏据点。
此战,我英勇的民兵依靠团结协作的力量,以简陋的武器成功击退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大大鼓舞了偃师人民抗战士气,“抗战必胜”的信念深深扎根军民心中,其中5名抗日英雄壮烈牺牲。但是,由于对敌斗争经验不足,民兵伤亡较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五、革命志士王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