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以江南米价为例,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每石新米五钱一二分,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江南织造曹寅奏报:“江宁上白米价一两二三钱。” 清朝七品知县的年俸是45两,加上养廉银1200两,而给地主种地的一个长工,一年只得十两银子,官民收入差异巨大,为清末社会动荡埋下了祸根。
道光皇帝上台后,西方列强通过鸦片和战争,攫取了大量的白银,导致银价日涨。乾隆时期一两银子换钱八百文,至道光,一两银子折钱一千六百文,造成物价飞涨,百姓失业。经济低迷,引燃了清末社会变革的导火索。
早在先秦时期,管仲特别重视粮食价格。
《管子·轻重篇》有:“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温饱是国计民生的根本,相对于温,饱更重要。米价就是社会状况、经济形势、贸易流通的风向标。说到底,百姓吃饱,关系到国家的政局稳定。
文:计白当黑
参考文献:《管子·轻重篇》《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宋代经济史》《世界经济轮廓》《秦汉经济史》《汉书·食货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