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是大自然馈赠给沿海渔民的礼物,喜欢生长在潮间带的岩礁表面。福建3752公里的海岸线上有众多海岛和礁石,自古盛产紫菜,且以平潭县海坛岛的"坛紫菜"最为闻名
"坛紫菜"质地细嫩,味道鲜美,早在北宋时期就是进献朝廷的贡品。
野生紫菜具有逆境生长的特性,越是险峭、风浪大的礁石上,附苗率越高,生长越好。为了追寻这一美味,早期的渔民会将绳子绑在身上,铤而走险在湿滑的大礁石上采收紫菜。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探索紫菜人工养殖的方法,有记载显示福建渔民在宋朝年间就开始养殖紫菜。元朝时,平潭渔民已经摸索出在岩礁上洒石灰水,灭害清坛(灭杂藻、有害小生物),以便野生紫菜苗附着生长、提高产量的“菜坛养殖法”。这种依靠天然礁石和自然附苗的半人工养殖方式曾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毕竟天然的礁石资源有限,人工养殖紫菜的规模一直难以扩大。
渔民在岩礁上养殖紫菜
图源:集美大学坛紫菜实验室
而现代紫菜养殖技术体系
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建立的
1955年,曾呈奎院士
对紫菜生活史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探明了紫菜生长的秘密
自此,紫菜人工养殖迎来了关键技术革新
人工栽培紫菜的新时代正式开启
紫菜生活史示意图图源:集美大学坛紫菜实验室
紫菜的生长周期为一年,主要分为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阶段。育苗户从春季开始,选取人工栽培或自然生长成熟的紫菜叶状体作为种藻,收集该时期叶状体放散的大量果孢子并接种到贝壳基质上,在室内培养成贝壳丝状体进行育苗;到了秋季,贝壳丝状体成熟后放散壳孢子,渔民将壳孢子附着在海边提前搭好的网帘上,利用海水的涨潮退潮将其栽培成叶状体。
附在贝壳上生长的紫菜丝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