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一般形容什么,历史钩沉一般说的是什么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3-10-28 17:29:23

文 / 烟雨立凡

史海钩沉一般形容什么,历史钩沉一般说的是什么(1)

两宋词人中,存词最多的,当属辛弃疾,多达六百多首。

辛词多以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但婉约起来,也是熟稔应手。创新之处,竟将传统的描写儿女怨情的小令,写得浓郁深沉,满满的爱国情思,堪为词中绝唱。

如这首小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史海钩沉一般形容什么,历史钩沉一般说的是什么(2)

词意浅显,典型的咏古抒怀之作。

初诵时,以为作者思乡。如是,这首词当是悲秋之婉约,作品的调性与笔触也就显得一般了。

但此词既为后世推崇备至,自有非常之处。细析之,要聚焦于词题上,“书江西造口壁”六字大有乾坤。

词题引出全词的极高明的比兴手法,以及背后的典故。之后,再吟诵此词,顿觉荡气回肠,字语铿锵。

郁孤台下,滚滚赣江水,这水中又有多少国破家亡之人的眼泪呵。

我抬头北望故都,却只看到万重山。

可这山,又怎能阻断这东流的涛涛江水呢?

夕阳下,我悲由心起,却听到深山里,传来阵阵鹧鸪的凄鸣。

此词作于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彼时,辛弃疾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之职。

造口。又叫皂口,位于江西省万安县。赣江经此流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是一个历史的拐点,或是起点。记载了南宋的开端,和一位女英雄紧密相关。

或者说,是她开创了南宋。

史海钩沉一般形容什么,历史钩沉一般说的是什么(3)

深明大义的隆佑孟太后。

她是南宋开国之君宋高宗赵构的伯母,本姓孟。她是哲宗的废后,可就是这位被休掉的皇太后,在国难之际,撑起了大宋江山,其事迹可歌可泣,为后世景仰。

1127年,宋徽宗、钦宗被金兵掳往北国。北宋灭亡时,隆佑因是废后则幸存。之后,她在群臣的拥戴下,摄政复国。此时,有大臣奏请拥立年幼的皇太子为帝,隆佑严辞拒绝。

她说:“现在强敌在外,我却抱着一个三岁小儿主政,怎么号令天下?”在她的坚持下,群臣找到康王做了皇帝,也就是后来害死岳飞的宋高宗。

《宋史》载其言:“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

史海钩沉一般形容什么,历史钩沉一般说的是什么(4)

隆佑皇太后,真女中豪杰也!一位久居深宫女子,还被赵氏皇家给休了。但危急关头,却不计前嫌,勇赴国难!这大宋,怎出了那么多女英雄!

1129年十月,金兵分两路,东路追击高宗,先后攻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出海避难。

西路金兵的目标是隆佑皇太后。11月底,隆佑一行百人,被追到造口(皂口),情急之下,弃船上岸,一群当地农夫抬着太后,直奔虔州(赣州)才得以保全。

史称隆佑:“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国学大师陈寅恪赞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

品词,却引来史海钩沉。一来交待作者比兴之凭籍,二是我们要借此缅怀女英雄。有此思绪,便知作者写词时的心路历程,哪怕略知一二,亦是收获。

史海钩沉一般形容什么,历史钩沉一般说的是什么(5)

此词比兴,起笔横绝。

“郁孤台下清江水”,作者站在江边高高的台上,眺望滚滚赣江。想来,他一定满怀气势磅礴的激愤吧。

“行人泪”,既指当年隆佑皇太后被金兵追*的危急时刻,也蕴含自己南渡以来,不能上战场,进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再想到,北宋亡时,有多少遗民携家带口的南渡,这涛涛江水,不就是亡国之人四处逃难的伤心泪么?

此词句句不离山与水。借水怨山,抒怀之妙笔。“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应该有曲晦之意。词中的山,应该是明指敌人,暗喻朝中的主和派和投降派。

“江晚正愁余”。作者借用了楚辞。“正愁余”出自《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

最后一句点题。辛弃疾通过对当年隆佑皇太后于国难艰危时的传奇经历的追怀,抒发自己不能收复旧河山、报国无门的悲痛之情。

全词运用比兴,寓景、情、理于一体,天衣无缝,达到了意内言外的极高境界,被清代词家誉为“词中绝唱”。

怪不得,王国维是那么推崇辛词。

史海钩沉一般形容什么,历史钩沉一般说的是什么(6)

作者 / 烟雨立凡,一本书,一杯茶,只谈温暖不言殇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