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国历史悠久,那你是否知道咖啡也在中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呢?
据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位叫田德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云南,种下了第一棵咖啡树。至此,咖啡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特别是云南,中国本土咖啡产量99%是来自这里。
可是这里种咖啡的农民,却喝不起星巴克的咖啡。
在咖啡产业链中,种植产豆的上游、加工烘焙的中游、销售流通的下游,三个环节利益占比是不一样的,分别占为1%,6%和93%。简单地说,1公斤咖啡豆可做100杯咖啡,能为农民带来10元左右的收入,而咖啡馆能卖3000元。
怎样才能让辛苦的农民多挣钱?其实很简单,利益重新分配。
很明显,咖农不挣钱是因为他只负责种植和采摘,豆子卖出去了一切都与他无关了,而咖啡豆更多的利润却全都来自后续环节。
所以去年拼多多来到云南,就是以咖农利益成为核心,让农户参与更多环节,先以高价收购咖啡豆原料,租农民的地建立试验田,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成立合作社农民全额占股,带去技术建加工厂,让局面发生了改变。
短短一年时间,在“多多农园”的帮扶下,保山建立了完整的咖啡产业体系,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部在这里进行。
现在咖啡豆价格,比之前提高了10倍。农户参与到种植技术的提升上,不仅跟着专家学习新的种植技术,还有工钱拿,干活变成了上班。多家咖啡厂的建立更是让咖啡豆精致化加工,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出青年的返乡。
种植,加工技术不仅提高产量,销售环节也从原先本地收购商到现在通过拼多多平台电商销售,从工厂直接面向客户,农民直接面向5.8亿消费者,减少了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和人工成本。
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现在这里每个人都同时领着三份钱,一份上班的工资,一份咖啡销售分红,一份土地租金。这样多样化效益收入之余,他们闲暇时也可以喝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了。
种植,加工,销售的改变,消费和供给的直连,把农户的利益放到了最大化,让云南咖农摆脱了困境,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云南咖农”奔向美好。